蚌埠卫计委和国家发改委掐起来了!
2015/9/2 医学界智库

     导读: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开致函安徽省办公厅,建议责令蚌埠卫计委改正在药招中的违法行为。蚌埠市卫计委回应,国家发改委来函内容是比较片面的论断,未对蚌埠的相关政策进行全面论断。

     作者:陈朝阳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蚌埠式药采”再起波折!据安徽省内报纸《市场星报》报道,蚌埠市卫计委方面称,国家发改委来函内容是比较片面的论断,未对蚌埠的相关政策进行全面论断,目前正在组织回复材料。

     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开致函安徽省办公厅,建议责令蚌埠卫计委改正在药招中的违法行为。这也是药价放开后,国家发改委第一次在药品招标采购方面公开发声。

     发改委没有搞清楚状况?蚌埠卫计委死不认错?如此回应让不少业内人士大为震惊。

     医改先锋的团购模式

     安徽,一个被贴上改革标签的省份,在新医改中安徽也颇有医改先锋的姿态。此次风波的根源就是该省在药品采购中推出的带量采购新政。

     今年2月,安徽省卫计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带量采购指导意见》(皖卫药[2015]7号文件,以下简称“安徽新药品采购方案”),“安徽新药品采购方案”允许医疗机构以带量采购的方式进行“二次议价”,并明确“二次议价”的好处归医院所有。今年3月初,蚌埠市94家公立医疗机构共同组成药品带量采购联合体,蚌埠也因此成为安徽省首个进行药品带量采购的城市。

     据相关人士介绍,所谓的“带量采购”可以理解为团购模式,即基本药物招标采购过程中增加了对采购数量的约定,通过“量”的方式达到合理降低药品价格的目的。

     今年4月,蚌埠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完成:单品种带量询价采购,降价25%。而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等8家药企因列入单品种带量采购目录的药品降价幅度未达到25%,其所有药品永久性不得在蚌埠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销售。

     “蚌埠式药采”震惊业内,引来多方关注,部分医药企业对于这种运用行政权利强买强卖的行为强烈不满,引发持续风波。

     蚌埠带量采购联合体办公室遭围堵,部分药企在合肥召开联合会议,企图集体抵制药品降价。4月19日傍晚,蚌埠市药品带量采购联合体发出《致蚌埠市单品种带量采购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的一封信》,对企业不良行为进行警告。直到国家发改委发函,此事看起来才算尘埃落定。

     国家发改委紧急叫停

     8月26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刊登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建议纠正蚌埠市卫生计生委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有关行为的函》,公开致函安徽省办公厅,建议安徽省责令蚌埠市卫计委改正相关行为,并对本省药品集中采购中是否还存在其他违反《反垄断法》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从总体上予以清理和规范,并将整改情况于2015年8月31日致函国家发改委。

     国家发改委称,调查显示,蚌埠市卫计委4月10日发布的《蚌埠市公立医疗机构临床用药单品种带量采购询价公告》中,不仅规定了30种药品的品种、规格和剂型,还直接确定了生产企业,排除和限制了同种药品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利于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合理价格。

     该函也对整改措施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在药品集中采购中不得对本地和外地经营者设定歧视性的资质要求和评审标准,不得对本地和外地经营者中标的数量进行限定;二是对可以形成市场竞争的药品,在采购中不得指定具体的药品生产企业;三是采取必要措施,消除之前药品集中采购中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后果。

     依法医改引激辩

     为治理虚高药价,国务院曾于今年2月发布《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规范医院采购,管好医生处方,允许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自行采购。而今年多个省市的药品招标采购方案,均突出“挤干药价水分”的目标,“蚌埠式药采”明显带有控制虚高药价的意图。

     据媒体报道,当时,蚌埠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此次要求企业在省中标价的基础上再降25%,经过前期调研,对药企来说完全可以承受。从此次采购中大部分药企已经“达标”来看,也可以证明。蚌埠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带量采购联合体(下称“联合体”)在药品集中采购招标中,长期坚持与药企进行议价磋商,才真正有可能实现药价触底。

     不过医药界对此并不认同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则发文称,蚌埠市以行政命令强迫列入目录品种一律降价25%,后又采取永久性禁止未降价企业的所有药品在蚌埠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销售的恐吓威逼手段,是公然以行政手段干预药品采购谈判,人为设置市场交易障碍,实属强买行为,涉嫌违反中国《合同法》和《反垄断法》。此前,徐州卫计委要求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必须采购国货同样招来诸多非议。

     据《经济参考报》早前报道,安徽省卫计部门一直认为药品价格虚高,因此,这次全面推行带量采购政策的设计初衷,就是触动医药领域原有流通模式,最终导致大量药品流通企业退出市场。但此举触及了部分医药企业的既得利益,遭到医药企业强烈抵触不可避免。目前部分药企代表已经到省政府等有关部门上访、示威。根据以往经验,药企会利用其经济优势,联合媒体、记者、网络大V、专家等,利用各种机会保护其既得利益,甚至会利用改革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否定带量采购政策,否定整个医改进程。

     这场裹挟着法律与利益,围绕在发改委、卫计委、药企之间的博弈究竟会如何收场,是改革之名下的大胆尝试还是借改革之名滥用职权,医改的底线与红线是什么,不论结局如何这都将成为中国医改行进中一个得深思的案例。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