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勘:应该最好的学生念医科!
2015/9/17 医学界智库

    

     导读:应该让最好的学生学医科,医学院校教育必须要回归精英教育。

     作者:安然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医学院校教育必须要回归精英教育!”9月17日,在《医学界》主办的“变革·新医疗高峰论坛暨‘医生站’发布会”上,上海市卫计委科教处处长张勘,分享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重要性和上海经验。以下是张勘处长的演讲纪要:

    

     遵从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

     从医学界到医生站,当“互联网+”遇上医学教育,怎么建立一个高效的互助学习社区?从今天开始,我们负有共同的责任,让我们的生命和医术得到无上荣光。今天我从医生的规范培养和培训角度,和大家交流互动一下。

    

     医生站发布会嘉宾访谈

     大家都知道,再好的医科大学,比如我的母校上海医学院都不直接培养名医名家,因为名医名家的成才之道必须要把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无缝衔接,这是绕不过去的挑战,全世界都一样。说到这一点,经常有访学经历的医生和我说,张老师我一个月开的刀,比美国同行一个季度甚至一年开的量都大。但是如何把临床的资源转化为学术、技术的资源?这个很重要。

     北美的医生培养有最严的体制,四年大学拿到学士学位,第一志愿选择医学,之后三到七年的住院医生培训,之后进行专科医师培训。我们研究过美国,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共有医科大学120多家,美国医师协会把医生的总量控制在1.4万,从来不超过1.6万。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要求建立住院医生规培的国家制度,而非上海制度;否则人家会诟病这是劣币驱逐良币,孤岛效应。现在孤岛效应不再了。

     建立医师规培国家制度,如何回归到本来?要考虑到医生的成长规律、核心竞争力、服务需求、法制化、规范化、人才强国,最后一条是我加的国际化趋势。能接轨的就要和国际接轨,接不上轨说“中国特色”谁信?

     从学制规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指标到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是有规律的。现在我国的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都在一起,有人说这样一弄没有人在实验室里了。但大多数专业学位的本身就应该回归临床。否则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再怎么培养培训,毕业后教育和医生职务的培训是不衔接的。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以单位人的模式培养医生,在这种模式下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机会不均,缺乏竞争激励机制,以学历代替能力临床水平,结果就是不同质化、不规范化,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在乡下做两年医生,回到纽约就不会做医生了?没有,他们培养的过程是规范、标准、同质化的。

     上海规培的先行探索

     上海的规培工作走在前面。当国家没有标准的时候,基于国标、高于国标。对于真正的住院医生规培的指定基地,我们选了上海最好的瑞金医院、中山医院,要求他们一年招100到150个,为培养合格的、优秀的住院医生做贡献,这就是公立医院院长的腔调。受训的医学生也要挑选,并不是你想来就能来,需要双向选择。规培生的身份既是医生也是学生,他们是医院的未来,要善待这些人。

     我做什么?首先让财政给他们买单,通过人才交流中心转移支付给到医院。然后出科考、年度考核,考不出来的关掉,谁说情也没有用——曾有某位业界泰斗的学生综合考试考不出来,再让他考一次还是通不过。有人写条子到领导那边,说张老师你放水吧。我说心电图胸片都不会看,这样的人在急诊室里抢救你的亲人你愿意吗?不到三分钟他想通了,回去了。

     还做了什么?我们制订了很多文件,关于人事、医院师资、培训考核、学位衔接等等。另外招录人数逐年增长,我们又建立了支撑保障体系、有效质量管理的体系。

     培养培训是差异化、个性化的,进入基地的有985、211的本科生,也有硕士、博士,但是出站是同质化、规范化的。我们第一年培养了700多,第二年1000多,今年招1500。交大医学院毕业的优秀住院医生,包括现在基地医院里面还在规培的,就在家门口的医院做全科医生,为强基层、建机制做了伟大的贡献。

     我们改变了专业学位过度学术化、住院医生规培过早专科化的倾向,营造专业学位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我们并不要求医生百分之百全部都MD+PHD。医生首先是治病救人,要成为好医生、治病救人的医生。无论是专业硕士、专业博士,都一样,金字塔塔尖的是少部分的人。所以,以后科学学位瘦身一些,专科和毕业后对接的越来越大。5+3+X,是医学教育深刻的变革。可以这样说,“会写文章不会看病”将成为历史。

     坚持标准和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双轮驱动并举。人家已经5+3了,薪酬制度如果不及时跟进也很难持续。为了增加培训的吸引力,我现在提出专科医生培训和专业的博士学位衔接结合。我说服体量大的复旦、交大,先拿出20、30个名额,我再凑一些增量凑足200个,教育部学位办再给我200个名额,这样一部分人可以通过有效专业的培养培训拿到博士学位。

     医学院校教育必须要回归精英教育,全世界都是这样。应该最好的学生念医科,最好的医学生变最好的医生。我们不仅是用人单位,也是培人单位。医教协同,卓越医生的培养培训,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无缝衔接,职前职后一体化。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9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