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是否该考虑院内分级诊疗?
2015/9/24 医学界智库

     导读:医院内的分级诊疗,其潜在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在同一家医院内,专家看小病,普通号源闲置的现象十分常见。

     作者:罗志华

     来源:现代金报

     同一家医院内,专家看小病、普通号源闲置的现象十分常见。这种反差,类似于“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我们通常所说的分级诊疗,指的是存在于大小医院之间的分诊模式,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将大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等分流到基层医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这种分诊模式是医院之间的事,往往与医院内部关系不大。

     然而,医院内的分级诊疗,其潜在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在同一家医院内,专家看小病,普通号源闲置的现象十分常见。这种反差,类似于“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既然现象与原因相同,两者其实均可考虑用分级诊疗来破解。在推进医院间分级诊疗的同时,院内分级诊疗也值得积极尝试。

     首先,从推行的难易程度看,院内分级诊疗更容易实施。医院间的分级诊疗,事关多个不同的医疗机构,牵涉到医院之间的利益与责任,也与基层医院的条件关系甚大,存在“大医院不愿放、基层医院不敢接”等诸多现实问题,是一个宏大的医改命题,推行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医院内的分级诊疗不同,所有问题均在医院内部解决,只要方案设计合理,推行并无太大难度。

     其次,从效果上看,院内分级诊疗解决的难题更现实更紧迫。正如记者调查所见,大医院虽人满为患,但医生之间忙闲不均的现象也很突出,看病难主要难在看专家,而普通门诊反而多有闲置。假如根据医生资质,以初、中、高级职称来对应设置一二三级门诊,让患者在一级门诊首诊,当一级门诊难以处置时,再转给二级门诊,二级门诊感觉棘手或有必要时,再转给三级门诊的专家。如此设计,七成多号源被闲置等现象就难以再现,而专家这块“好钢”,则能更好地用在刀刃上。

     若院内实现分级诊疗,病情就成了最好的“通行证”,只要病情需要,患者得到专家的诊疗不难,将不再“一号难求”,相反,若病情不需要,则难以按自己的意愿走到专家那一级。不同级别的门诊各司其职、相互衔接,患者也各取所需,诊疗与病情既不“高配”,也不“低就”,而医生也各尽所能,工作量将趋于均衡。

     当然,要想把想法变成现实,还必须经过细致的规则设计,还可能面临料想不到的难题。但不管怎么说,院内分级诊疗值得尝试。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