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国内那些“医生集团”
2015/9/25 医学界智库

导读:在政策支持下,医生们联合起来形成联盟,探索新的执业方式,助推国家医改,形成形形色色的医生集团。
作者:朵庆春 鞠婷
来源:“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微信号
(《医学界产业报道》转载本文已获授权)
医生集团是最近比较火的词,那么何为医生集团呢?医生集团又称为“医生执业团体”或者“医生执业组织”,由多个医生团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英文名为“Medical Group”。“医生集团”可能属于医院,也可能是独立的“医生组织”。一般情况下医生集团表现为独立法人机构,以股份制形式运作。医生集团的本质是医生执业方式之一——团体执业(medical group practice),这是相对于独立执业(independent practitioner)来说的。
医生集团是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生自由职业方式,根据美国医疗协会2012年报告统计,目前仅有5.6%的美国医生直接受雇于医院,而高达83%的医生则加入了“医生集团”中。根据SK&A公司统计,2012年底在美国大约有230,187个医生组织,其中有52.8%的医生集团只有1名医生组成,37.1%的医生集团由2-5名医生组成,6.3%由6-9名医生组成,3.7%由10名或更多的医生组成。
2015年初,国家颁布《关于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最大程度上简化多点执业程序,鼓励探索备案制,在政策支持下,医生们联合起来形成联盟,探索新的执业方式,助推国家医改,形成形形色色的医生集团。
据不完全统计成立的医生集团数量大约有30家,而且绝大数都是在2015年至今成立的。国内成立最早的医生集团当属万峰医生集团,成立于1998年,当属于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医生集团;于2015年9月5日刚刚成立的华南首家医生集团“名医汇”,采取与北京、上海的三甲医生集团、心血管医生集团合作,组建南北医生集团联盟的模式,三地医生集团这种合作互补模式被外界看好,这也是华南地区成立的第一家医生集团“名医汇”。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目前中国医生集团的发展现状,依据时间轴对医生集团进行统计总结:
成立时间
名称
市场定位
商业模式
领军人物
1998年
万峰医生集团
心血管领域
1、投资建立实体连锁心血管专科医院 ;2、和医院成为合作伙伴,进行利润分成。
万峰
2012年4月
卓正医疗集团
全科实体医院
以投资创建实体治疗中心,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主。
不详
2013年
树兰医疗集团
医院管理中心
自建实体医院,打造医疗界的nash精神;2、托管医院,输出输出高标准管理模式。
李兰娟
2014年7月
张强医生集团
跨专科医生集团
两种方式:一是投资实体,像杭州的日间手术中心;二是医院集团的临床中心,与医院是合伙关系,医生按PHP模式收费。
张强
2015年4月
广州“私人医生工作室”
院内医生集团
通过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在其场地内建立医生工作室作为多点执业的固定场所,来为病人提供更为优质和有效服务的形式。
林锋
2015年4月
心血管医生集团
专注于心血管领域
利用公立医院专家私人时间,开设门诊加号服务,同时利用多点执业开设门诊和远程医疗会诊。
李昊
2015年4月
凯尔锐肾内科医生集团
肾内科领域
开办连锁肾病治疗及血液透析中心,形式分为收购自建与占股合作共建两种;同时投资肾病透析行业的新技术项目。
林海
2015年5月
杏香园医生集团
心血管内科
1、多学科团队多点执业,收取管理费;2、走O2O线上线下的模式。
沈法荣
2015年5月
惠宇医疗集团
神经外科领域
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打造医生流动的闭环系统,让顶级专家走向患者家门口;惠宇医疗集团以基层医院科室共建为主要抓手,辅之以医生经纪和远程医疗模式。
不详
2015年5月
中欧医生集团
医生经纪人角色
中欧相当于医生的经纪人,负责打理运营、法务等事项;定位于“医生创业孵化器”。
袁彦龙
2015年5月
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
心律医生集团
1、专家集体会诊和多学科专家组协作诊疗模式;
2、搭建全国范围内的心律医生网络,努力创建专科医生集团和基层全科医生之间的“闭环系统”。
刘兴鹏
2015年 5月
大家医联
心血管外科
体制内医生集团,成立平台型组织,进行患者分流。
孙宏涛
2015年6月
中康医生集团
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外科等领域
1、整合三甲医院医生资源, 以“重大疾病北京就医360°全案服务”模式为基础,建立“服务患者”和“服务医生”两条医生集团运营主线。
2、以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外科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的重大疾病为核心服务,建立重大疾病精准分诊和转诊医疗体系;
曾庆林
2015年6月
医学影像专家集团
影像领域
医学影像专家不参与诊疗环节,以输出诊断级的医学影像专家意见为主要服务。医学影像专家集团的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机构为主,2C服务尚未正式开放。
许晓峰
2015年6月
三甲医生集团
基于移动互联网移动医生集团
移动健康云协作平台,任何医生,都可以在手机上与全国三甲医生协作,开展科普、科研、分诊、转诊、随诊、预约就诊及会诊等服务。
不详
2015年9月
名医汇
家庭医生全包服务模式
以俱乐部会员制为突破口,发挥与长期有着良好互动关系的央企、银行、知名企业及地产公司社区的资源优势,以中青年精英阶层为付费方,通过开发互联网平台,为其整个家庭包括老人小孩提供线上线下一条龙就医保健服务的私家医生模式,实现‘一人签约、全家受用、医生集团集体服务’的形式。
不详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或有不实,敬请谅解)
谈谈医生集团背后的医师自由执业权
目前医生集团可谓是医疗行业领域内的热门话题,体制外的如张强医生集团、万峰医生集团、杏香园,体制内医生集团如大家医联、中康医生集团,还有三甲医生集团、微医集团等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医生集团。这些医生集团的不断涌现像是来自民间的医改力量,影响着、改变着我国未来医疗市场的格局。其背后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是国家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逐渐放开。
相比于其他大多数国家,我国的医师的自由执业权是受限制的。一方面,医师的诊疗行为需依托于医疗机构:1994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另一方面,医师的执业地点受限: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即医师只可以在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在这两部法律法规级别的政策规定下,我国医师有非常明确的属性“xxx医院的医生”,直到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逐步放开。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到“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同年9月,《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医师受聘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执业的,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增加注册的执业地点,并按“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要求进行试点,对于试点,医师原则上应当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执业,地点不超过3个。至此,医师多点执业伴随着医改政策的发布正式拉开了序幕。
2014年11月,卫计委、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医师多点执业实行注册管理,相应简化注册程序,同时探索实行备案管理的可行性。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探索实行区域注册”,“拟多点执业的医师应当获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同意,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医师向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履行知情报备手续即可开展多点执业试点”,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在试点中不断探索,放开的程度逐渐增大。

(我国医生多点执业政策逐步放开)
各省市也在国家政策下积极探索适合本省市情况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比较有代表性的省市如:浙江省:除不限定执业地点数量外,对多点执业实行登记,并探索一定级别的医师省内自由执业;广东省:对医师多点执业注册试行备案管理,可在省内多个执业地点执业;而深圳市、中山市除了实行广东省的多点执业备案制外,还在试行区域注册制,实现市内统一注册,全市通用。

(部分省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要点梳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省市对医师多点执业地点的数量不再限制,这意味着医师不再仅“属于”某一家医疗机构,医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像商品一样在医疗市场上因需而供,产生价值,对于整个医疗服务行业起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而对于医生集团,也更有利于其扩大业务覆盖、灵活调配和利用资源。医师多点执业管理方式由注册简化为登记、备案、甚至区域注册制,以及不再强制要求第一执业地点出具出面同意证明,可以提高医师多点执业的现实可行性,对医生集团的发展均是利好。
虽然国家及各省市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在试点中不断推进,但与医师真正自由执业仍有很大的距离,医生集团的发展势必会受到政策限制的影响:
一、医生集团需投资实体的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机构合作才能开展诊疗活动。医生组成医生集团后,与医院的关系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雇佣关系,变为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的开展,在国内缺乏案例标杆对照,特别是公立医院方面,如何转变院方和医生思想,创新合作方式,保障各方利益,将是一个挑战。
二、目前大多数省份医师多点执业地点仍限于省内医疗机构,对于全国性医生集团业务的开展、优秀医师资源互动仍存在限制;
三、对于体制内医生集团的医生,需平衡第一执业地点和多点执业医疗机构,现实中第一执业医疗机构是否能够真正接受原本只“属于”本院的医师多点执业会直接影响医生集团的发展。体制内医生集团对医生来说是在不影响原有工作和收入的前提下做增量,但这对医生集团自身的经营运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逐渐放开对其将是利好。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