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病上班:不然咋办?
2015/10/7 医学界智库
导读:不让医护人员休病假,损失最大的并不是医护本身,而是患者,带病上班的医护也许只是感觉更加疲劳、辛苦、压力大,而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幸在这其中被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失去更多。
作者:潘达君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在中国,绝大多数医护都有过带病上班的经历,甚至其中不少恐怕都有请假被拒绝的体验。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特色,实际上,这竟然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今年7月,Medscape刊登了一项调查结果,在针对美国费城的536名医生的调查中,95%认为带病上班会把患者至于危险之中,但是,仅仅在过去的一年中,依然有83%的医生带着拉肚子、发烧和呼吸综合征之类的症状来上班。而有9%则在一年中这样带病上班过至少5次。
这篇文章刊出之后,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医护们纷纷发表自己带病上班的感想和建议。
1 为什么带病上班?
1)自愿
在对费城医生的调查中,医生们拖着病体上班最大的原因在于——无法找到人代班。而同时他们又感觉取消患者的诊疗预约甚至择期手术让患者继续等待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
而在护士们的反馈中,除了找人代班的问题,另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愧疚。相对于医生,护士的人数要多一些,找到代班同事相对容易一些,可是许多护士还是顶着各种症状坚持到岗,他们给出的理由大多是“如果我不来上班,可能另一名护士就进入连续工作的第14天,或者干一个长达24小时的连续夜班。”医院领导往往不会制定如果员工突然请病假时其他人如何替补的预案,而护理并不是那种可以放心的表示“今天不发药也无所谓,明天补上就是”的工作。
2)被迫
既然许多医护都知道自己带病上班实际上会对患者带来风险,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中的一部分尝试过请假。
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反馈声称,自己打电话去请假,还可能被批评。有护士留言,面对自己的请假,院方抱怨这种行为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有些时候,医护们的病假申请得到的回复是:“我看你也没病得那么厉害啊,你确定你不能来工作了?”甚至有医院直接规定:“有病没病都得来上班,戴个口罩就行。”在个别案例中,院方居然在国定放假期间对发着高烧带着肺炎的护士如此通知:“只要你还没病死,就得来!”
因此,毫无意外,结局往往是请假被拒,患病的医护还得灰溜溜地照样去照顾其他患者。
2 带病上班有哪些坏处?
虽然医护因为种种原因,即使生着病也愿意继续照顾他人,但毫无疑问,他们都很清楚这并不是什么正确的选择。
有医生指出,对于那些有免疫抑制状况的患者,比如,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或者危重症患者,医护带病上班实在是过于危险。在这些患者的监护室,即使是日常访客,也要注意筛查鉴别,然而当医护生了病,非但没有这样的防范措施,还不得不继续高频度地接触患者。在编者曾经工作过的医院,就因为带病上班的问题酿出过惨痛事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实在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除了会感染患者之外,带病上班也可能感染同事。一名护士表示,自己在工作中被一位带病上班的医生传染了肺炎,最后发展成高烧,她不得不请假。“如果他能够及时请假,就不会造成更多人失去工作能力。”
3 有什么办法改进吗?
目前,中外医院都极少有清晰详细的病假标准。到底体征和症状到什么程度才允许停止工作,或者,到底什么样的病情就不适合到岗了?Medscape同样发表了一篇文章邀请医护进行讨论。
有医生认为,病假标准应该交给第三方来判断,既不能是医生自己,也不能是院方,否则就会出现“我还能坚持”或“没死就得来上班”这样的不客观的判断。也有人提出,既然事关患者利益,应该由伦理委员会介入,制定一套方案。有护士提出,医护的病假制度不该一概而论,因为两者的组织系统和工作时间并不相同。
无论提案如何,在中外医院中,这实在属于难以调控的矛盾,一方面是不会减少的工作量,一方面是一直紧张的人手。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连患者的切身利益,都被置于各方考量的第二位了。
4 中国还有自己的问题
虽然外国的医护不爱请假,医院也对批假处于消极态度,但中国的医护们还要承担比他们更多一些的麻烦。
一些感染科医生反应,在美国,医护在某些传染病中如果出现职业暴露,会被强制休假,而中国由于人手更为紧缺,导致在窗口期的医护要继续给其他患者手术,不能不说让人有些不安。
实际上,不让医护人员休病假,损失最大的并不是医护本身,而是患者,带病上班的医护也许只是感觉更加疲劳、辛苦、压力大,而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幸在这其中被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失去更多。在中国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医院更应该重视这样的问题,照顾好医护人员,让医护人员休病假,也能给患者更好的医疗环境。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