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投资能阻止医院扩张吗?
2015/10/8 医学界智库

     导读:即便是政府投资为零,BT模式也能使公立医院规模猛增,医疗资源更集中,垄断更突出,医疗资源倒置更严重。

     作者:孟庆远(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了解,许昌市立医院(原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深圳“尚荣集团”以BT模式建设,工程进度快,25层门诊病房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2000张床位大型医院将按设计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新乡市获嘉县中医医院采用BT模式建设新院,建设企业负责70%总投资;豫北一县医院新院建设投资6个亿,床位1200张,县政府同意医院BT模式建院。

     所谓BT模式,就是企业垫资先建设,政府分期摊还。但据了解,BT模式建院的投资方垫资资金均为院方按期偿还,与政府财政无关。有政府官员说这是政府在执行国家“控规模”政策。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提高医疗可及性,降低减少医疗消费支出,需要政府按分级诊疗制度对不同级别医院按定位功能调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水平,让不同诊断、不同性态疾病患者到相应的医疗机构就诊,保证保障医院资源效益最大化,也力求提高病人医疗可及性和治愈率。这就不得不说大型医院的“虹吸”与政府的“控规”。管理人士均知,“虹吸”与“扩规”互为因果,虹吸—扩规—再虹吸,导致造成和加重了基层医疗资源枯竭。政府出台刚性政策——严格“控规模”,并多次下文不得举债建院,然而,现实如何呢?如前所述,许多公立医疗机构不举债、不向政府财政伸手、不贷款,而是借BT模式扩大规模。但让人最大的担忧是医院如何偿还企业垫资?很明了,还是病人!通过特殊方式——降低住院门槛、增加检查量、加大服务量等,用过度医疗增加业务收入,无疑继续保持或增加“看病难看病贵”。

     因此可以说,即便是政府投资为零,BT模式也能使公立医院规模猛增,医疗资源更集中,垄断更突出,医疗资源倒置更严重。

     去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改变政府的执政思维,将投资发展城市逐渐转变为运营服务城市,扩大民营企业发展空间;这也可能是政府对公立医院“控规模”、提高医疗资源效益的政策来源之一,但现实中,公立医院仍在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来“扩规模”,增加竞争服务项目,而不顾分级诊疗的职能定位,这不但给分级诊疗按计划设计有序进行设下障碍,也给医改远期目标的实现带来更多困难。

     因此笔者认为,各级政府财政不投资、不举债而藐视或允许公立医院采取其他办法形式进行融资扩规模,有违政令,必须纠正和杜绝。关键是政府要履行监管职责,对“扩规”置若罔闻就是渎职;同时,医疗体制必须且要尽快改革,不能让体制成为BT模式寻租靶向;三是政府必须加大对社资办医支持力度(包括资金与政策),尽快削弱医疗市场的垄断局势,平衡竞争态势,让所有的医疗机构有同样的资质来公开、公平、公正参加竞争;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打破垄断的改革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一个去除垄断、充分竞争的市场生态,才能真正孕育出有创新力的企业。因此可以说,医疗体制不改革,多年来固化下来的庞大利益集团垄断,政府不真正从形式和内容上齐抓共管来“控规模”,凭借既有优势,加上政府无形支持,公立医院采取多种方式继续“扩规模”,医疗资源垄断就会继续更加突出、畸形,医疗市场就没有创新力,基层“看病难看病贵”就更难解决。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