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获诺奖青睐 泛医疗领域会迎来上升期吗?
2015/10/9 医学界智库

     导读:青蒿素被诺贝尔奖相中,更多的只是其市场地位与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并不会立即对产业链形成显著的冲击。

     来源:中国证券网

    

     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再度引发市场关注,与往年不尽相同的是,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共同指向泛医疗领域。

     其中,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三人因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领域的成果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而包括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在内的另三名科学家因在DNA修复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无论是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还是保罗·莫德里奇研究的DNA修复,均系往年的诺贝尔奖热门领域,尤其是以DNA修复为代表的基因疗法更是备受医学界关注,并由此催生了精准医疗。

     实际上,依照诺贝尔委员会的表述,屠呦呦等人发现的治疗疟疾的药物及方法“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亦属于定向治疗的范畴。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24亿~2.83亿疟疾病例,最近十余年,因青蒿素等药物的大规模推广,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47%,高达430万人免于死亡。由此,青蒿素等药物对金鸡纳霜(奎宁)、氯喹等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奎宁是最早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此后氯喹和周效磺胺相继推出,但普遍造成病毒耐药性增加,效果大打折扣。

     在这种背景下,青蒿素等药物目前是国际治疗疟疾的复方之一。有关疟疾防御或治疗的进一步成果是,今年7月份,欧洲药品管理局对国际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耗时30年研发的Mosquirix疫苗给出了积极的意见。这意味着Mosquirix将有望作为全球首个疟疾疫苗获得欧盟方面的批准。

     一旦Mosquirix获批,疟疾防御与治疗在临床上将更具针对性。同样,DNA修复等现代基因治疗手段在针对性治疗方面显然更为前沿,该方法将数字医疗与大数据有机结合,建立基于患者医学数据的信息库,进而开发治疗针对特定患者特定疾病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

     今年3月份,科技部牵头召开中国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拟在未来15年内向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另一组数据显示,隶属于精准医疗领域的基因测序未来5年的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0%,明显超过大医疗领域的平均增速。

     据上海一位医药界从业人士对记者分析,屠呦呦、保罗·莫德里奇等人获得诺贝尔奖代表了他们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最高成果,但必须考虑诺贝尔奖的延后性或前瞻性。

     “青蒿素不是最新药物,它早已被发现且在全球范围内已被广泛使用,形成了稳定的供需格局,此次颁奖不会明显改变这一格局。”上述人士指出,青蒿素被诺贝尔奖相中,更多的只是其市场地位与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并不会立即对产业链形成显著的冲击。

     上述人士还指出,DNA修复等现代基因治疗手段在理论和实验中获得证实,但目前尚未成为国际主流医疗手段,在国内更未形成规模效应,其对实业的影响需要在较长周期内得到体现。长期来看,精准医疗应该会成为趋势。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