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江南:如何解决医疗服务的痛点?
2015/10/24 医学界智库

导语:“医疗服务,一般来讲是病人消费者和医疗服务供方,还有医生和医院之间的关系。他们痛点核心是信息不对称,还有在当前我国医疗体制下,医患双方在利益上的冲突。”
作者:CHIP
来源: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
2015年10月17日,奇璞路演医疗服务专场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是今年奇璞健康创新实验室的第三场路演,会议主题是医疗服务。多位医疗服务创新的实践者和专家、投资者以及现场观众就医疗服务创新主题进行了案例分享和探讨。以下是医疗服务专场主题演讲嘉宾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的发言。
我们知道医疗服务,一般来讲是病人消费者和医疗服务供方,还有医生和医院之间的关系。他们痛点核心是信息不对称,还有在当前我国医疗体制下,医患双方在利益上的冲突,下面我将痛点简单的归纳一下。
医疗服务中的痛点

医疗服务的痛点:病人/消费者
首先,我把病人消费者的痛点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在急性病医疗过程当中的痛点,包括病人对选择医生、选择医院的能力方面的不足,挂号难,排队时间长,医患沟通时间短。此外,还有慢病管理以及医疗费用方面的一些情况,这和我们国家目前的医保是有关系的。之所以从痛点开始讲,是因为我们先要找到痛点才能解决问题。
医疗服务的痛点:医生/医院
从医生和医院的角度来说同样也存在很多痛点,包括疾病医疗过程当中的病人的数量饱和,医患沟通时间非常短,行医环境差。此外,还有医生的培养和就业以及从医院的角度来说的一些痛点。
医疗服务中的核心痛点
所有这些痛点我觉得有两个最严重最棘手。第一,医疗资源和服务倒金字塔的情况,而且这个情况在继续加剧。第二,我们国家同时存在医生短缺和医生资源浪费的状况,这个矛盾的现象还在继续加剧。这两个痛点是所有刚才讲到的痛点的核心。
医疗资源和服务的倒金字塔状况加据
我们国家医疗资源和服务的倒金字塔的状况是基层医疗病人缺乏,大量病人向三级医疗机构聚集。2015年开始,这个情况不仅没有减缓还在继续加剧,可以从数据上看到我国不同规模医院数量增长的情况,800张床以上医院数量从2005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超过300%,500张床以下医院增长速度是最慢的。大型医院大家知道它是在金字塔的塔顶上,基层的医院数量是规模比较小的。

而且我们看到我们三级医院占整个医疗市场份额是在继续的增长。我们国家目前有25000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份额占7%,但是它占门诊量市场份额的45%,住院市场份额的39%。从2005年以来门诊增长情况来看,三级医院增长是最快的,三级超过二级,二级超过一级,一级超过没有定级的医院,而25000家医院当中有40%是没有定级的。从住院量可以看到增长最快是三级医院,没有定级的医院只有2%的增长。

这些数据反映了我们国家金字塔的塔尖越来越大,这也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而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呢?
巨大的医生缺口是我们行业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我讲的第二个痛点就是医生的情况。这个图表说明了世界上十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医生和老百姓的比例,中国的数据正好是处于中间位置。从这个指标来看,我们的数字比印度多了一倍多,看起来好像还可以。
但是再看中国200万医生的学历构成,本科以上学历医生仅仅超过一半,其他国家的医生基本是本科以上。如果中国去掉一半医生再跟印度比,我们这两个数据是很接近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比印度快很多,老百姓对于医生的这种供求矛盾比印度还严重。如果跟美国比,美国一半以上医生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中国这一数字是10%,把接近90%的非研究生去掉跟美国比,我们国家医生和老百姓比例跟美国比就很可怜。
这个数据反应了中国质量好的医生是很缺乏的,这个缺口起码是上百万,甚至是两百万。巨大的医生缺口是我们行业当中的一系列问题的痛点的根源,这也是我们开头看到为什么倒金字塔现象长期以来倒不过来的原因。
为什么大量医学毕业生没有当医生?
从上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医生大量缺口,特别是高质量医生存在缺口;另外一方面,大量医学院毕业生没有做医生。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分四个时期,前三个时期以每十年一个周期计算。

1978-1987年,医生毕业生大大低于新增加医生数量,新增的医生60%是本科以下学历毕业生。1988-1997 年,供求比发生了变化,开始有医学毕业生没有去当医生了。1998-2007 年这一现象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供求比达到了7.3:1。2008年以来供求比差不多是5:1,大量的毕业生没有进入临床医生的队伍。前面数据看到中国一方面大量的缺乏医生,另外一方面大量优秀毕业生不做医生,这个是我们这个行业当中的一个非常大的痛点,看病贵看病难一切根源在这里。
医学生就业体制存在非常大弊端
这背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长期以来,医生目前的就业体制、医生的培养体制是医学生毕业后在医院里完成所导致的。
你去了医院,临床教育在综合型医院完成;你去了社区,那么就是在社区医院完成。医学院毕业生如果进了社区医院就没有上升到三甲医院工作的可能。

这种就业体制导致我们现在大量毕业生去不了三级医院就不做医生了。在其他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下,毕业生经过临床培训以后,大量医生去了诊所,一部分去了教学医院做住院医。即使是在诊所中,医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并没有阻塞。大医院之间是互相竞争的,好的专家可以和多家医院签约。只有这种体制下,大量医生才可以有地方去。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量医学院毕业的医生愿意到这些诊所,有机会可以和大医院签约做手术,可以把病人推荐到医院,这种弹性就业机制没有把职业道路堵塞。这是解决医生就业核心的问题。

医疗服务的痛点怎么解决?
这些痛点需要通过创新解决,包括三个层面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机制创新。

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包括春雨、好大夫的远程医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生的压力。我们从去年开始做的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也总结了一批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的机制创新。要解决我们现在医生问题可能更需要的还是制度、机制的创新。
这里我觉得主要通过两方面,一个是针对现有公立医院里的存量医生,通过多点执业是一个创新。还有鼓励医生开办诊所,一个是激活存量一个是扩大增量。
医生诊所和集团的兴起
最近有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医生诊所和医生集团的兴起,这是一个非常火的话题。医生诊所是一定有线下场地的,医生集团目前来看很多还没有线下场地。还可以通过体制内和体制外来划分医生集团。现在比较多的医生集团是体制内的,医生没有离开公立医院,利用业余时间做。体制外最早是万峰医生集团,这两年比较响的是张强医生集团。还有包括医生发起的,如北京孙宏涛医生的大家医联;也有非医生发起的春雨医生诊所;全科的深圳卓正医疗,他们现在已经有四家诊所连锁。他们定位比较好,门诊收费100块钱,主要业务是全科和儿科,大多数的老百姓、中产阶级都可以承受。最近卓正集团在往北京和广州发展。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再往线下走。丁香园诊所10月8号开业了,春雨医生也在考虑往线下走。线上现在发现如果没有线下配合,很难做出一些好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最后,我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医生问题是医疗服务痛点的核心;医生的就业制度又是解决医生问题的关键;这里头医生的多点执业和创建医生诊所是我们解决医生的就业制度的一个途径;医生诊所和集团的发展,结合互联网的创新,也许是我们目前解决医疗服务这个行业痛点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