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式"社区签约服务
2015/11/2 医学界智库

     导语:中国式社区签约服务应该怎么做,社区医院能否真正成为中国式家庭医生,在奇璞路演医疗服务专场上,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钱芳分享了她的经验。

     作者:CHIP

     来源: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

     社区医院是很重要的医疗场所

     杭州市做社区分级诊疗做了两年,最近的结果数字出来了,市级医院门诊量平均下浮10%到15%,社区医院门诊量平均上浮高的达到30%,低的是5%-10%的比例。所以我觉得随着一些绩效政策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还是值得大家关注。

     四季青是杭州市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浙江大学全科医生教学基地。我们40个医生其中18人是副主任医生以上。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老毛病天天看,小医院不放心,大医院不方便。而卫计委对社区医院的定位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很多在座年轻人不会到社区医院就诊,今天我们分享我们社区的情况以后,你们可以适当关注一下,或者是对这一块有所了解,因为这毕竟是很重要的一块医疗场所。

     医生最大的满足是被尊重

     我刚刚到这家医院,碰到痛苦的事情是8个医生要走,原因是我前一任院长招的是研究生,而且碰到当时大医院在扩招。现在我们的团队走的人越来越少,老的越来越不走了,新来的会跑来跑去。

     医生最大的满足实际上是被尊重,今天蔡江南教授把我请来这里介绍,我就是被尊重的感觉。其实我们每一个社区医生也是这样的,你如果真的信任他、相信他,他还是可以做到很多。基本医疗不复杂的,没有想像当中那么复杂。我和副院长经常两个人陪同三甲医院主任带教,这个主任就觉得很受尊重,他就会用心带我的医生。因此我们医院有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倒贴给病人的社区卫生服务值五万

     最近有一个三甲医院科主任把我请过去聊一下,他想办一个高端的诊所,是会员制的,入会费五万。我一看,提供的服务和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差不多,只是把PET-CT放进去了。我那个分管院长说了一句话:我们天天在做,倒贴给病人的那些服务在专家的心目当中是应该投资的,要付五万块,而我们的病人一分不用付。

     改变大环境:签约政策立法

     我今天题目是叫改变,是希望大家用改变的眼光看一下现在的社区。签约政策的立法如果没有政府推进是做不下去的,当时市长一周见我们这样小社区医生三次左右,把各个部门叫过来进行权利博弈和制度设计。杭州立法以后,给我们社区起到定心丸的作用。

     其次是多部门配合。首先医保政策配套,如果你社区签约,分期诊疗全部做到位,除了急诊以外,一年奖励300块钱。城乡医保在我中心看病是报销70%,到周边看病是报销30%,如果经过我转诊是报70%。

     还有一个是绩效激励政策,社区医生以前承担很多医疗工作,现在退化了,因为收支两条线。政策规定我们做好公共卫生就可以了。蔡江南教授教了我一句话:医生是不能被剥夺用药权利的。而基本药物制度是人为地把医生用药权利分为三六九等。

     社区医生可以做到“精准医疗”

     现在杭州要突破政策,我跟某一家三甲医院进行医联体,这家医院的药是我可以采购的药,我们的合作是药的合作。我是可以做“精准医疗”的,我可以对我的病人进行分析,对每一个病人都很了解。我相信我对常见病的诊疗可以跟某些医院进行PK。

     改变内环境:引进医生助理模式

     我们小小的社区医院也有医生助理,会帮助医生处理很多病人。医生让病人等待时间太长,其实是被迫的。我这里看80个病人,前面护士帮助我处理掉40个病人,我里面只需要看40个病人,这40个病人就医体验就好一些,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服务时间延长。有了助理医生在我们的中心,很多医生每周都有了一些自我提升的时间。

     改变内环境:建立慢性病管理中心

     这这里是我们的慢病管理中心。在我们所有的中心里面,我们推广的想法是1+X。除了全科以外,医生可以选择某一个专科或者是病症研究。

     我们有一个红绿灯系统。例如,血压不达标的病人两次不达标,就会有红灯出现,我们就会进行会诊。

     我们都会用手机和微信直接给病人联系,这是在大医院不太愿意做的。一旦我们有一个连线在那里,我们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是很高的。

     还有一个连续诊疗,这个刚刚也有一点提到,全科的优势是连续诊疗。如果一个病人,年纪很大,身体很糟糕,来找你看病,什么都没有带,这种病人是很可怕的,这个风险也是很大。三甲医院医生每天面临这样的病人,所以需要治疗检查的项目很多,真的没有办法。社区医院有连续性的服务,会对患者的病史有所了解。

     整合外环境:集中式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真的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有的作秀很多。我们一共有8家医疗机构,统一有一个软件系统。三甲医院医生每年年初的时候就排好一年会诊时间,每个月一次,心血管、呼吸科的医生到时间了我们会把他们请过来。病人可以在现场,也可以由我们的医生汇报给专家。这样专家到下面,比现在双下沉,其实是更好的点对点高效服务。

     前期把一些资料传给主任,然后他来进行现场的教学与会诊。这样我的全科医生能力能提高,他的知名度也能增加。有一个皮肤科医生到我这里来,我跟他现在建立的关系是:要求把他加入医院微信平台,一个皮肤科病人来看病很简单,发一张照片传给皮肤科医生。几分钟之内那个医生有时间就给我回,那个病人就治好了,这是很好的现实版的远程会诊。

     整合外环境:精准式转诊服务

     杭州市马上有一个大动作,2016年杭州市所有的专家号50%提前两个礼拜留给社区医院。上海、北京的专家号在这个平台里面也可以进行预约,而且费用是零。现在给病人介绍签约福利里面都有一条,你到上海、北京我们都可以给你搞定。

     拓展新蓝海:医养护在地养老

     我们能为居家老人能做什么,除了三管护理,还有一块是居家康复和居家药事。作为全科医生到病人家里把那么多的药整理一下,真的可以救一个人。我有一个病人是离休干部,曾经需要吃45种药,最后饭也吃不下,人也是非常糟糕。

     我们的模式可以复制

     复制我们的模式应该是没有问题,我们的老人占整个社区人口的20%。老人到大医院看病是吃不消的。我们搞定老年人,老人家属也会信任你,他的小孩子也会信任你,这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让信任的圈子越来越大,这是我们营销的思路。

     我们先签约的是老年人,在给他们服务过程当中会把他的家庭一起签掉,这是一个宣传。然后我们有了这些电话号码加微信。我们触动他的一个点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健康档案,还有大医院体检资料,所以我发的短信是很精准的。我会告诉他你应该注意什么,你平时有什么问题想要咨询可以找我,到大医院找专家我可以帮你找哪几家。他应该觉得可以试试看。还有一个群体是保健人群,儿保和妇保人群是固定在我们这里。

     总结一下:如果在座各位没有签约,希望大家去签约,在家里可以咨询、预约、签约医生、电话微信服务,在中心可以远程会诊,连续管理。到医院可以分诊医疗,联系专家。我们国家要培育35万全科医生,这是不可小觑的,一旦激发将会带来整个医疗的革命。

     对滴滴医生的看法

     刚才有人提到滴滴医生这一块,我们讲我们为什么要出诊,我个人认为医生出诊如果只是作为一种服务,是不能打开太多的窗口。因为医生的成本不管怎么样是很高的,即使社区医生也是很忙的。如果是为了你一个人服务,在路上颠簸是绝对不行的。我们用了一个台湾的模式,综合评估你的病情需要,其次你的疾病在家里处理是要安全的。我觉得安全问题很重要,我以前出诊病人要么是快死的,要么是我吃不消的病人。后来台湾老师告诉我们,我们不出诊医疗,我们出诊的是护理,是一些优秀护士。

     我们现在一般的医生出诊一次40元,副主任医生60元。医院还要奖励他120块,因为我认为社区医院是要把周围的口碑做好,我带着药箱到家里去一趟是让他觉得社区医院的服务很好。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