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张强医生的品牌战略
2015/12/3 医学界智库
导语:在体制内积累的品牌根本派不上用场,真正派上用场的是你的理念和行动。
作者:花开杏林
来源:医学界智库
当你打算买电脑你会想到哪些品牌?苹果、惠普、索尼还是华硕?这些耳熟能详的电脑品牌恐怕已存入你的脑海。那么问题来了,当你生病的时候,会想起哪个医生来?
突然有点懵吗?在中国,似乎大家对医生品牌没有多大意识,包括笔者也是愣了一会儿,带着自己的疑问笔者随机做了几个采访。答案大体一致,医疗外的人似乎对医生品牌并不在意,多数人是通过亲朋好友的推荐看医生。
通常在我们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先到医院,在专家牌上搜寻专家的信息,看哪个医生长得慈眉目善职称高的往往就成为我们选择的对象。或者问医院前方的导医人员,寻问需要看哪个医生。还有一部分人利用传统媒体,看哪个医生登上了报纸来选择。也或者问问亲朋好友邻里街道,从口碑中得知哪个医生好,当然也有医生的推荐转诊方式。
那么医生品牌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哪儿?它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表现在何处?笔者采访了医生集团张强医生谈谈他的个人观点。

张强医生个人认为从当医生开始,就要有品牌意识。他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事,当他在体制内积累了二十年的品牌,先别说从体制内跑到体制外,就是从一家医院换到一个不知名的医院,他工作的第一个月连一个病人也没有。所以进一步的从体制内跑到体制外,这个挑战非常大。他说这个时候在体制内积累的品牌根本派不上用场,真正派上用场的是你的理念和行动。
张强医生打趣的说,他刚工作时工资虽然只有四百多块,但还是专门去买了大哥大,把个人的电话交给了所有病人,只是为了与病人联系会诊方便。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医院要做的事儿,医生自己掏钱为病人服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张强医生说他会想到万一病人找不到自己该怎么办,会替病人着急,他这个习惯是从小养成,并不是说简单的随访。他认为能长久为病人着想一定是发自内心。据笔者了解,张强医生的外公和爷爷都是私家医生,张强医生六岁开始学医,耳闻目染,对医生的品牌建立有自己的一套认识。
张强医生认为提高医生品牌有四个重要的要素,即医生的临床技术、服务能力、管理流程和传播。在四个要素中,对于临床技术来说,他认为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医生,从病人角度看,没有体制内外之分,医生品牌的制造和传播对病人有好处。病人不在乎医生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他在乎医生是否愿意帮助病人,医生解决的能力怎样,病人关心的是这些,从这个来看体制内外都需要品牌,没有区别。
实践当中有一些不同点,在体制外,医生要面临生存的问题,没有医院品牌笼罩医生的时候个人品牌很重要。在体制内,由于医生和医院是雇员关系,其内在动力会减弱。所以医生的品牌、收入和社会地位并没有密切的联系起来,这是差别。
另外,说起在互联网时代,张强医生认为各行各业不仅要拥抱它,也要用它来提高个人的效率。互联网除了让病人看病降低成本外,也要把医生自己好的东西传播出去。
再者是现在的医改很难推下去,尤其是多点执业,通过传播理念的转变让医疗领域变得更好。所以自媒体的传播,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传教吧,把一些好的信念传递出去。

最后,张强医生认为一个忽视医生品牌的医疗体系,会给患者利益带来损害。与张强医生对话完,笔者也在想一个问题,在中国的古代,古人似乎对医院没有什么概念,被大家熟知的孙思邈,笔者想不到他老人家是归属三家医院还是公立医院?那么在医院出现编制后为什么我们要先选择医院而不是看医生呢?
互联网时代的格局下,医生变得越来越透明起来,慢慢的是不是应该回归到看医生上来?相信时间可以检验。牛人的观点不一定都对,名人的形象不都是正面,对医生品牌的塑造,笔者想说不管医生的名誉是大是小,只要是朝着为病人向阳的方向发展,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患者自己。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智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研究医疗业新现象、新方法和新趋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