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病管理的互联网进程 一路必填的4个大坑
2015/12/8 医学界智库

     导语:如果说慢病管理是一座大山,互联网却并不是愚公。相反,如何将大数据、移动健康及互联医疗和慢病管理有效结合本身也是一座大山,愚公只有我们自己。

     作者:刘畅

     来源:医学界智库

     像是一根卡在喉咙的鱼刺,剔之不除,留之不快。就像是慢性疾病,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亦如此。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医疗领域之一,但其患病率仍然逐年上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显示,中国的慢病死亡率达到约85%,亚健康人群占七成之多。

     比鱼刺更糟糕的是,慢病不只是停留,还会蔓延,其并发症更会导致患者残废甚至死亡。既然不能根除,医疗界同仁只能选择迂回战术,管理和控制便成了对抗慢病的重要目标。统而言之,就是 “一升,二早,和三降”,即提升健康行为率,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

     而看似容易的目标,在人口过于稠密的中国实现起来却异常困难。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中国每千人城市人口的医生人数是1.75人,每千人农业人口的医生数只有0.47人。反观西方国家,美国2005年人均医生数是每千人3.59人,法国是3.37人。

     再者,慢病管理是个长期性、自发性的过程,而对慢病缺乏科学认知,检查流程繁复和高昂的医疗经费让患者的依从性大大降低。如果没有互联网,美国推行慢病管理尚且困难,何况中国?

     遗憾的是,如果说慢病管理是一座大山,互联网却并不是愚公。相反,如何将大数据、移动健康及互联医疗和慢病管理有效结合本身也是一座大山,愚公只有我们自己。

    

     如何让病人和资源下沉到社区

     慢病的管理绝非是通过病人到医院求诊达成的,其间的科普工作和长期监管必须下沉到社区医院和社区组织。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医疗资源的分布极度不均,三甲医院水泄不通,社区医院却门可罗雀,虽然“身”在社区,但社区医疗站点的可及性却非常有限。传统的居民健康管理数据库和社区数据是分开的两个系统,其数据的采集模式和管理模式都不尽相同,将二者合并为一个数字化的整体,工程量不可小觑。

     规范化亟待建立

     在数据的规范化方面,中国缺乏严格、规范、细致的政策支撑。中国一些走在数字化前沿的医院只能采用舶来品——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协会(HIMSS)提出的HIMSSEMRAM(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电子病历应用成熟度模型)。截至2015年12月,中国达到HIMSSEMRAM 6级认证的医院有14所,7级认证的医院只有3所,其普及率离形成健康大数据的目标相差甚远。同时,与HIMSS模式接轨的都是大型医院,对于小型的社区医院或辅助站而言,普及此模型为时尚早。

    

     依从性的几个大坑

     在12月3日举行的世界数字健康大会上,有一线的数据管理工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一方面,医务工作者通过和患者面对面沟通采集数据,由于缺乏细致可行的规范,导致数据纯度不高,管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目前可用的数据管理App用户界面(UI)的体验较差,且漏洞百出,从而无形中提高了管理成本。新技术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催生的改变,必须是一场从信息流程到质控流程,再到人员配置的全方位的革命。

     患者依从性差是本次大会上慢病从业者达成的共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方秉华也在会中提到,慢病管理最大的障碍就是患者难以自我管理。乍看是主观能动性问题,其实是社会和体制问题。方秉华认为这中间主要有三点原因:科普可及性不足、管理流程繁复、患者经济负担过重。移动端App真的能解决依从性的问题吗?笔者看未必。姑且不论大多数App 衰变期只有6周,用户黏性不高的问题,就算有一款用户体验出色的app绑定、跟踪并量化了患者的健康行为,它仍然不能完全替代主治医师的角色。而后续,如何连接医生和患者仍然是关键议题。

    

     慢病管理经费结构不平衡

     慢性病治愈困难,往往伴随人终身,特别是后期,其消耗医疗资源巨大,占我们总医疗支出的70%,已经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据当天参会嘉宾介绍,目前国家对这块投入的公共卫生经费达到人均63元。政府的公共卫生经费、政府医保、社会商业保险和患者自费构成了慢病管理的四个主要来源。而就目前现状来看,每个部分都存在严重不足。中国在慢病防控的政府医保投入只占总医疗卫生支出的1%,而美国高达37.6%,占比较少的德国也有9%,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20%。而市场不够开放也导致社会商业保险的辅助力量不足。从长远看,还是需要更多社会资金加入到市场中来发挥作用,如基金会等。

     互联网虽然给传统的慢病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却不是一步登天的解决方案。新技术应用在传统领域从来都是要经历阵痛的。慢病管理和互联网已经进入蜜月期,据方秉华介绍,上海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通过互联网的管理效果试点已经初步证明了成效。但将实验成果产业化仍需时日,信息流程、质控流程、人员和资金配置、后续服务的坑洞不填,慢病管理的互联网进程必定缓慢而竭蹶。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智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研究医疗业新现象、新方法和新趋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