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医生,小而美的C-health运用
2015/12/9 医学界智库
导语:重度垂直类的应用比较受到客户的青睐,将一个市场细分做精做透,并尽可能形成线上线下的闭环,是各类APP应用努力的方向之一。叮叮医生正是这样一个案例。
来源:华康网
有数据称,医疗健康类APP有3000多款,其中,扎堆于预约挂号、在线咨询等的APP占比24%,而垂直细分类中,单病种管理、特殊人群健康管理的APP只占18%。
垂直细分类产品给予人小而美的印象,其中,肿瘤领域被诸多创业者视为突破口,叮叮医生亦属其中。

半年化疗产生的疾病管理需求
“一个外科手术病人,10天左右就能出院。而一个肿瘤病人,确诊后进行治疗,化疗就需要4-6个月,甚至更长,期间可能还要放疗,意味着一个肿瘤病人,在半年内每个月都要回院治疗。”叮叮医生CEO吴伟贤说,“治疗期这么长,意味着医生和患者见面机会很多。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很多很强,患者必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问医生,医生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在化疗期间每月都需要安排患者住院治疗。”
定位:以中青年医生为主
曾经是三甲医院外科医生的吴伟贤谈到,一个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工作时间远超过八小时,还会打开手机APP,为了100块钱的使用奖励,去回答陌生病人的线上提问吗?
答案是,不太可能,除非医生很有空。
肿瘤病人面对死亡倒计时,心理既焦虑又忐忑,医生除了回答不良反应等的相关问题外,还要联系病人定期回院化疗。主任没时间干这样的活,和患者打交道最多的是住院和主治医师。
于是,在用户定位中,叮叮医生以中青年医生为主要用户群体,功能设计上也是尽可能满足肿瘤专科医生对患者的管理需求。此外,主任医师级别的医学也可以利用叮叮医生来进行日常管理。另一方面,患者的使用门槛却比较低,通过微信公众号即可和医生进行互动。
市场占有率体现商业模式价值
据统计,叮叮医生7月初上线至今,经实名认证的肿瘤相关医生就接近10000名,其中主治加住院医师超过一半。据2014年《全国卫生年鉴》统计,中国共有21000名肿瘤专科医生,“叮叮医生”平台上的肿瘤专科医生数量已超过5000名,占有率达到25%以上。
其它数据也验证了商业模式上的可行性,如“留存率”,医生用户下载叮叮医生后,次周留存率在25-35%。用户每周活跃度在35%。
如何提高APP粘性?吴伟贤的看法是,好的产品会说话,一个移动医疗产品,如果真正解决医生痛点,很大地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简单易用,医生在试用过程中体会到好处,即使没有推广也会使用。

肿瘤治疗中的Connected health
具体而言,叮叮医生的设计理念在于,帮助医生更好地追踪管理院外的患者,及时提醒患者在什么时候回院治疗,协助管床医生进行更有效的住院安排,智能发送临床上的各种提醒以及相关的患教信息。吴伟贤强调,如果你的产品确实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效率,就能为医生节省宝贵的时间,这样医生就一定会使用。
在患者层面,叮叮医生正在逐渐形成路径依赖。吴伟贤坦言,软件上线只有3个多月,无法看到依从性的改变。但是,从患者的反馈看来,他们认为医生对自己的关心比从前更多了。因为系统每个月会自动提醒院外患者进行相关检查,上传检验报告;每3个月会发送随访问卷,提醒患者去填写,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治疗后的情况,收集肿瘤有没有进展、复发等的数据。
据研究机构预测,2017年的移动医疗市场将到达125.3亿的规模,从中国医疗健康类APP商业模式报告发现,妇幼类、穿戴设备类等垂直细分的APP安装份额最大。重度垂直类的应用比较受到客户的青睐,将一个市场细分做精做透,并尽可能形成线上线下的闭环,是各类APP应用努力的方向之一。叮叮医生正是这样一个案例。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智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研究医疗业新现象、新方法和新趋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