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眼中的“专科规陪”
2016/1/14 医学界智库
导语:我国的专科规培抱有良好的动机,这一点不容否认。但是,医疗教育基础需要规范;决策者需要弄清医学生求学的现实状况;而配套保障——尤其是教育品质的保障——需要改善。
作者:文烈心
来源:医学界智库
一纸《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众医学生、研究生、规培生、青年医生甚至中年医生都沸腾了。医学生拿出计算器,五年制5+3+3=11,八年制8+1+2=11,昂首挺胸当医生,最快也要奔四。五花八门的科研型和临床型研究生的账也还没算清,而临床医学专科生似乎直接被《指导意见》忽略了。
医疗基础需要规范
“医学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国内外公认是由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连续统一体”。《指导意见》这话确实不假,但后面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又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两个“规范”是如此刺眼,我们是在不规范的基础上,一直狂奔。
国内具有最多样的医学院校教育,光第一学历教育就有专科、本科、本硕连读、本博连读,自考、在职等等增加了许多变化,又创制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合一,现在又提“完成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通过结业考核者,在符合国家学位授予要求前提下,可申请授予相应的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这意味着,还要跟原来的职称制度去挂钩,职称又要跟聘任去转换,其中的规范要转多少道啊。
理理顺,才能前行得更好,否则历史包袱太多,会压垮的。
实事求是认清现状
我不敢怀疑卫计委培养“有良好的医疗保健通识素养,扎实的专业素质能力、基本的专科特长和相应科研教学能力的临床医师”的出发点,但请从实际出发,不要一纸令下,让成千上万的心怀赤诚的人民健康捍卫者寒心。
上世纪初美国的医学教育也是一片混沌,但由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资助的弗莱克纳斯(Flexner)报告,调查了医学教育的当时状况,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使得美国的临床医学为之一振,此后一直领先。所以请事实求实的认清一下现状。
比如划定的需要专科培训的每一人群分别有多少,按照此《指导意见》,可能晚一点入学的临床博士,毕业就直接拿到《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而早工作几年的博士不幸既撞上了规培,又不幸被专科规培逮住,其临床能力如何折算为培训经历;培训专科的设置上,胸外科跟心脏外科是否分开,影像科是否包括核医学;培训基地,备选的有几家,是否会出现为照顾某些行政区划的考虑而导致充数的情况,具体标准为何;培训的人数如何确定,是否调查过当前的专科医师需求和预测今后数年的需求走势;非培训基地的医疗机构如何运转,是否会面临人手短缺;欠发达地区能否承受这样的培训。
配套保障需改善
不管怎么算,要参加专科规培的医师,也将届而立之年,总得保障他们的生活所需。单位委派、面向社会招收、具有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身份这三类培训对象,其受训期间的收入可否实际调查并公布,且制定并执行合理的补助。
当然,最重要的保障,还是要强调培训品质,千万别停留在纸面上的糊弄,我个人提个愿景吧,普外科至少要能完成胃肠癌的根治甚至肝癌切除或Wipple术,心脏外科的受训医生结训时至少要熟练掌握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修补、瓣膜置换和成形、冠脉搭桥,这样才是培养出了“能够独立、规范地从事疾病专科诊疗工作临床医师”。
(本文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原创精品回顾
不得不搞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来了!
三明医改真相调查:深度
日间手术:大潮已至 不可阻挡
一个资本家投资三年医疗的感悟?
张文康:社会办医一视同仁不能仅是口号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智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研究医疗业新现象、新方法和新趋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