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鹏:专科医生集团的活法儿
2016/1/20 医学界智库

     导读:“加入医生集团除了收益上的增加,医生集团还应可以让医生增值,只有这样医生才愿意加入。”

     文:陈朝阳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刘兴鹏

     生与死,对于医生来说,他们希望这是道单项选择题,选项只有生,然而医学的局限性让死亡也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选项。对于在心律领域游弋近20年的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律失常科主任刘兴鹏来说,除了无影灯下用精湛的技术击退死亡的进攻,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医生共同组建的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同样要在残酷多变的市场中探寻生的机会。

     2015年,不知哪只“蝴蝶”抖动了翅膀,医生集团成为年度“爆款”,一时间涌现出近二十多家医生集团。去年9月,声势浩大的“中国医生集团大会”在北京举办。没多久,卫计委发展研究中心主持召开医生集团高层研讨会。2015年,成为当之无愧的“医生集团年”。

     作为舶来品,受制于医疗环境的差异,医生集团“自带”争议功能,围绕着医生身份、商业模式、管理运作等方面的争论就从未停止。

     作为国内较早成立,同时也是第一家专注于心律失常类疾病的专科医生集团,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已经探索玩法与活法近一年。近日,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刘兴鹏接受《医学界》专访,讲述一个医生集团的“求生”之路。

     医生集团要三化:本土化、混合化、专业化

     作为一种团体执业方式,医生集团在美国等国家发展历史悠久,国外模式常被拿来当作参照与学习的标本。

     在刘兴鹏看来,受制于大环境的不同,中国医生集团的差异性问题不容忽视。不能完全拿国外的医生集团当作参照物,二者不具备可比性,中国的医生集团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医生集团这个模式是从国外引进,一定不能照搬照抄国外模式,那样的话中国的医生集团是死路一条,医生集团一定要本土化。”

     医生自由执业是医生集团发育的基石,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不过多点执业与自由执业依旧有很大的差距,医生“单位人”的身份并没有彻底改变,国内的医生集团也常被贴上体制的标签。

     对于按照体制区分医生集团,刘兴鹏表示,医生集团的合理人员构成模式是体制内外人员“混合”,体制不应该成为医生集团的标签。

     “短时看留在体制内的医生居多,随着医生集团的发展,将会有医生走出体制成为医生集团的全职医生,哈特瑞姆也将拥有自己的专属医生,不能从体制的角度来区分医生集团,未来医生集团将会是体制内外医生的混合。”

     目前,国内拥有30多家医生集团,绝大多数医生集团为专科方向,准备在垂直领域生根发芽。模式上的本土化、人员构成的混合化,刘兴鹏认为在业务上的专业化会让医生集团更容易“走下去”。

     “医生集团的专科化的好处就是精准,患者精准、医生精准、服务精准。瞄准一类疾病,聚合优质医生资源形成合力。”在刘兴鹏看来医生集团“专”才能“精”,这样在某类疾病领域医生集团才会有话语权与影响力。

     医生集团绝非医生抱团

     2015年,医生集团批量出现,除了多点执业政策的推动,相较于国外,国内在医生集团法律界定、监管上依旧是空白,医生集团成为谁都可以喊出的概念。业内对于医生集团的认知也较为浅显,不少人认为几个医生聚拢起来就是医生集团。

     刘兴鹏坦诚医生集团绝非医生抱团这样简单,对于医生集团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刘兴鹏进行了深思。

     “医生集团应该是商业实体,绝非团体组织。医生集团要真正做下去,需要盈利,可是盈利不是医生集团的首位目标,更不是唯一目标。以哈特瑞姆来说,只要我们做好病人服务,获得患者认可,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价值观方面,我认为医生集团首要任务是能提供患者想要的服务。”

     除了获取患者的认可,医生是医生集团的核心与命脉,黏住医生成为医生集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增值、增量,刘兴鹏给出了医生集团吸引医生的理由。

     “医生集团不是简单扩展医生多点执业的渠道,也不是医生飞刀的中介,我们应该是医生成长、发展的家园。加入医生集团除了收益上的增加,医生集团还应可以让医生增值,只有这样医生才愿意加入。”

     捋顺模式比急于落地重要

     从线上到线下,不论是移动医疗还是医生集团都开始围猎线下,能否把商业计划书中无限美好的设想变成现实成为医生集团生死存亡的关键点。已经有两个签约医院的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在2016年却不打算盲目扩大签约医院数量。

     “保证服务质量,找到成熟、高效、可被复制的服务病人模式远比急于落地要重要,想要走的更远医生集团必须练好内功,在服务模式、商业模式上必须要积累经验。”刘兴鹏表示。

     据介绍,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准备打造无缝隙连续闭环服务系统,提供按需性的多学科团队协助诊疗服务,形成紧密联系的医疗服务链条。

     “我们准备搭建起‘金字塔’式的医疗服务生态,让病人始终处于这个闭环之中。塔尖是我们的核心专家资源,塔中是签约医院的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等,塔底是基层医院的全科大夫。基层全科大夫负责发现、输送、术后管理心律病人,专家负责手术等高难度业务,签约医院的主诊医生组负责住院治疗等一般业务。

     在医生人身不自由的情况下,体制内医生加入医生集团如何处理好与医院的关系一直是个微妙的话题。

     对于此问题,刘兴鹏没有回避,“毫无疑问,执业医院依旧是我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不过,医生集团的出现或许会促进医院管理上的变化,即医院对医务人员的管理将会日益精细化。”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分享行医故事,诉说行医感悟?快投稿到yxjtougao@126.com吧~(小编微信号:13524393306)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