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院长眼中的中美医疗差异
2016/1/24 医学界智库

     导语中美医院在信息化、医疗服务、科研体系上究竟有哪些差距?

     文:宋爽

     来源: “医学界”微信号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军事还是医疗等领域,美国都常常被作为和本国比较的对象。在中国GDP毫无悬念地即将超越美国的情况下,中美医疗水平到底有着怎样的差距?两个医疗体系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在经历一系列欧美医院考察后,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向《医学界》介绍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

     互联网医疗服务已赶超美国

     元旦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下午,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新院的急诊区人流攒动,尽管相较前段时间,病人已经减少很多,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忙碌。

     踏入这所医院,最先吸引人眼球的是随处可见的自助挂号设备。近年来,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在国内风生水起,“以前我们都羡慕国外医院,但如今很多外国同行都惊讶于国内医院的信息化发展。”从言语中可以看出,于广军院长对医院的信息化发展颇为自豪。

    

     上海儿童医院的自助挂号设备

     于院长介绍,目前国内医院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超越不少国外同行,尤其是在手机端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微信预约和查询报告,类似的系统国外是没有的。国外儿童医院的信息化多数还停留下PC端口。尽管也有像波士顿儿童医院那样智能手机互联网方面发展不错的医疗机构,但国外大多数医院在移动互联网方面不如中国。

     医学人文关怀仍有差距

     对国外的儿童专科医院来说,发展的重点依然是童趣友好以及人性化关怀。上海市儿童医院在建院之初就被冠以“最萌儿童医院”的称号,梦幻童趣的元素在这医院里随处可见,放在全国公立医院中也是数一数二。尽管如此,于院长认为在人性化服务上依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外医院的“家庭化”服务也对他启发很大。

    

     上海市儿童医院内景

     什么是“家庭化”服务?于广军在对美国儿童医院的考察中发现,很多医院都设有家庭化病房,病房里甚至有专门为孩子补作业的区域,而“家庭化”的另一个体现在于儿童的康复治疗,美国的儿童医院通过对父母的教育,让父母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家庭化的康复治疗让于广军院长大受启发,并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推进。

    

     西雅图儿童医院病房

     此外,国外儿童医院的社工和志愿者的投入也非常值得国内借鉴,于院长介绍说,国外儿童医院设有专门的患者服务中心,为患者家属提供查询资料、咨询帮助等服务,虽然国内很多医院也有便民服务中心,但远没有国外服务那么完善。

     这些愿景都是好的,但落实到实际中却也是任重而道远。实际上,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国外儿童医院的很多理念早已被国内医院熟知并掌握,之所以没能马上“成功复制”,还是源于国内医疗“大门诊”的格局。

     医院门诊量天差地别

     中美医院从建院开始,就注定了有天壤之别。美国儿童医院多数是由慈善组织成立基金会来投资建立,慈善公益性质极强,“捐赠”是医院很大一部分收入,有时甚至占到四分之一。尽管中国的儿童医院也有捐赠,但捐赠的对象多数是个人而非医院。“国内的捐赠通常是为了解决某些人群无法支付医疗费的情况,而美国却是用这笔钱建造大楼、购买设备、从事科研,直接让医院提升服务和研究能力。”

     在医疗业务上,中美最鲜明的差别是门诊量。一般来说,美国儿童医院的年门诊量大约是10万人次,而上海市儿童医院去年的门诊量达到200万。门诊量的悬殊除了与医院服务人口数量有关,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分级诊疗”。在美国,患儿的常见病会直接去找家庭医生,儿童专科医院主要解决疑难重症。就拿于院长去年到访过的波士顿儿童医院为例,他们医院的重点是新生儿科,以疑难重症的治疗为主。国内而儿童医院可以只接受疑难病人吗?当然不行,且不说如何解决那长长的就医队伍,单从医院运行的角度来讲,国外医疗服务高昂的价格决定他们即便只处理疑难病症也能维持医院的高位运行,但这种运营模式如果放在国内,则很可能导致亏损。

    

     上海市儿童医院二楼候诊区

     尽管门诊量差距巨大,但国内儿童医院的工作人员反而比美国少得多。于院长举了个例子:以床位数同为500张的儿童医院为例,美国的儿童医院工作人员能达到5000多人,国内大概只有1500。5000人处理十万门诊量,和1500人处理上百万的门诊人次,医疗服务质量的差距可想而知。相较美国,中国儿童医院大量缺少的一是行政辅助人员(医生助理、财务、后勤等),二是科研人员。

     输在起跑线上的科研资源

     说到科研人员,就不得不提中外科研。现在国内也很流行“研究型”医院,但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般来讲,“研究型医院”的判断标准首先要看医院的收入有多少用于科研经费。以世界顶级医院之一的麻省总医院为例,作为哈佛大学医学院最早建立和最大规模的教学医院,每年科研经费高达4~5亿美元,科研支出约要占医院总支出的四分之一。这个数字在中国是没法比的,目前国内所谓的研究型医院一般只是在国内横向比较,看谁的课题更多、获奖更多而已。

     这并非是国内医院实力不够,而是中美的科研资源支撑体系的巨大差别。于院长介绍,美国教学医院科研经费的来源大致分为三部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基金会的捐赠基金、企业的投入支持。而中国基本上只有国家投入,很少有企业会投资科研,仅从投入这一项上看,中美的差距就巨大。

    

     除了投入总数,利用率也是至关重要,美国的科研经费都用在了哪里?于院长介绍,美国的科研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和福利,无论是全职做科研,还是兼职做科研,从事科研的时间都能拿到客观的报酬。而根据公开资料,美国宇航局的科研经费使用的通常情况为:工资和附加福利50%、管理费35%、开会和实验用品等15%,其他的学科构架也几乎差不多。

     美国的基本假设是先将科研机构看做一个社会机构,科研机构是要独立生存的,场地、人力、管理都需要费用。而国内的逻辑却认为,从事科研的研究所、高校、医院的人员都有自己的工资收入,他们的基本工资不需要科研经费来投入。

     按照财政部门规定,无论是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还是其他横向科研项目,其经费支出中都不承认或很少承认活劳动消耗和补偿支出。只报销科研劳动中的各种物质消耗支出,如购买设备、办公用品、支付出差住宿、交通费用等,而对于科研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活劳动支出,如各种劳务支出、激励支出、加班费、雇佣助手、聘请专家等等,则支付水平很低或不能支付,如有违反,轻则退赔,重则按违规处置。

     再者是管理费,这是国外科研经费中占比第二的支出,在国内却也微乎其微。于院长介绍,现阶段,我国科研经费中的管理费几乎只是补偿水电煤,比例很低,根本没有将科研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考虑其在管理上的开支。因此,国内医院的科研几乎都需要医院的医疗收入来补贴,本身无法独立运行。

     于广军认为,我国的科研经费利用需要逐步调整,加大机构的管理费、科研人员工资福利,否则不利于可持续的发展。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智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研究医疗业新现象、新方法和新趋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