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大却不赚钱,轻问诊如何咸鱼翻身?
2016/2/22 医学界智库

     导语:随着医疗行业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医生有动力参与轻问诊,但面对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医学价值不高、医保缺位等问题,真正的商机究竟在哪里?

     文: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智库

     “自2015年4月上线以来,‘平安好医生’APP注册有150个左右的医生账号,意味着它集结了六、七百位全职医生,日均问诊量6万人次。”

     2月20日,独角兽工作室发布了问诊类移动医疗APP的独立分析测评报告,部分揭开了上线近一年的平安好医生的神秘面纱,也用更多翔实的数据展现了轻问诊的强劲需求。

     一天咨询20多次

     “微问诊”联合创始人周聪俊说,人们如果身体不适,去医院的比例是30%,剩下的选择是硬扛着、询问身边的人或是自行去买药。这意味着包括轻问诊在内的移动医疗有相当的价值。

     这个观点有确凿的数据支撑。易观国际公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48.8亿元,占互联网医疗市场的29%;而至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

    

     独角兽工作室的研究表明,在移动医疗细分领域,问诊咨询的活跃用户数遥遥领先——以2015年9月为例,当月问诊咨询业务的活跃用户数达到209.9万人次,排名第二的导诊业务为89.4万人次,排名第三的预约挂号73.5万人次。

     轻问诊有一定的分诊功能,这与家庭医生的部分职责重叠,但并不能为后者所取代。因为其一,家庭医生忙不过来。即使未来家庭医生制度在国内全面推行,也不可能提供像网络轻问诊这样频繁的服务。

     其二,网络轻问诊的用户的需求往往并非医疗服务。“平安好医生”企业传播总监姚鹏介绍,曾经有一位职业女性患了眼疾,一天之内通过他们的APP平台咨询20多次,绝大部分仅仅是出于担心。这样的非典型问诊,显然也超越了家庭医生的职责范围。

     医疗行业形势的变化,也增强了医生们参与轻问诊的动力。复星投资总经理许谦透露,他认识的一位三甲医院普外科主任曾经直言,回复网络咨询是因为需要患者。

     “没有质量”的入口

     对于瑞慈医疗集团首席医疗官、知名肝病和感染性疾病专家缪晓辉教授而言,在线问诊并非新鲜事物。16年前,他所工作的长征医院感染科就推出了在线咨询,此后在他的主持下,整个长征医院也开始了这项工作,由医院信息科收集患者的问题让本院专家作答。而缪晓辉本人更在11年前开设了个人网站,坚持每天线上免费答问一个半小时。

     缪晓辉自述,他在个人网站上回复咨询,通常在150-300字;在好大夫网站上的答复往往要三、五百字。从自己的互联网医疗实践出发,他认为,在线轻问诊是“没有质量的”,解答不了复杂、严重或疑难的医疗问题——他在线下处理一个这样的病例要一个小时,即使是普通的乙肝病人,也要花上半个小时。

     不过,缪晓辉也赞成这样的行业认识,即轻问诊已是医疗业务的一个入口,尽管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国人的就医模式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改变——缪晓辉曾长期有意识地询问身边的朋友:是否愿意每年花2万元购买健康管理服务?他发现给出肯定回答的越来越多了。

     在20日举行的在线问诊行业论坛上,缪晓辉给出的建议是:如果没有线下的医生资源,就不要重投线上。

     保险之外另辟商业模式

     轻问诊的市场需求确凿无疑,政策环境实际上也是宽松的。2014年8月颁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51号文)对远程医疗的定义和服务边界作了清晰的界定,但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定义和服务边界目前并没有定论。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曾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情况在不断出现,我们也要不断完善政策,对这些行为加以规范。这显示出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网络问诊的开放态度。知名医疗律师刘晔也认为,根据法无禁止视为许可的原则,在线问诊是完全合法的。

     接下来在线问诊该怎么发展?独角兽工作室认为,目前行业“多强” 局面已经形成、后起之秀发展空间小,并且大家都面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医学价值不高、医保缺位等问题。

     独角兽工作室的分析测评报告认为,在更为细分的垂直领域和创新的服务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力,比如人工智能问诊和软硬件结合会是未来发展的大势。另外一个大趋势就是整合产业链,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服务覆盖,再加上针对特定人群的高附加值服务。

     独角兽工作室同时指出,健康和医疗数据的价值至今仍未被完全发掘,进一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高附加值的数据,或许能够打开除了保险之外的另一条赢利通道。他们提出的几大业务方向包括:数据传递(数据的查询和运用),数据互动(数据分析和匹配),数据支撑(商业和医疗体系支持)。

    

     (本文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