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院”里的“大医生”是这样炼成的
2016/2/29 医学界智库

     导语:“我的机会是互联网,以后我可以和北上广大医院的医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这是互联网带给我的最大的益处。”

     编辑:温宁

     来源:医学界智库

     “我的机会是互联网,以后我可以和北上广大医院的医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这是互联网带给我的最大的益处。”2月28日,在由好大夫在线与“健康界”传媒联合主办的“2016中国品牌医生风云汇暨好大夫年度盛典”上,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肺移植权威专家陈静瑜院长发表演讲,分享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小医院”走出来,成为一个“大专家”的。

    

     来自“小医院”的“大医生”

     我昨天在盛典的晚宴上发了一条微博,我很高兴,什么是好大夫?很多病人给了我回答说陈医生是一个典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评价。实际上我来自的医院是一个地级市医院,江苏省无锡市,这个医院从地域的角度来说成不了大医生,我们无锡市离北京、南京以及杭州都太近了,病人不是往北京跑,就是往上海跑,或者是到南京去,所以我们无锡卫生医疗要走出无锡、走向江苏省、走向全国、走向国际非常难。

     从我个人的成长来讲,我的理想不是当一个医生,我最想做的是一个画家,做一个雕刻家,我的两个爱好一个是跑马拉松,我在大学里跑1500米4分20秒,无锡市我曾经跑过前三名,我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上了苏州医学院,上了五年没有读研究生,后来读了在职研究生,而且我一开始毕业的学校医院就是一个肺结核病防治医院,是以肺病治疗为主的一个医院。

     互联网给了我一次机会,昨天刘玉村院长反复说平台很重要,北京的平台很大,他能够把医生打造成一个很好的大医生,我们也要做平台,怎么做呢?没有任何老师写推荐信,我通过互联网第一个走向了多伦多总院进修,我在网络上知道多伦多总医院是第一例完成肺移植的医院,他们给我发了邀请函,2001年我去了医院,我做普胸外科医生16年。假如我不去多伦多,到现在为止,也只是一个在无锡市比较好的胸外科医生。去多伦多改变了我的人生,造就了我,也造就了中国的肺移植。

     尽管我只去了半年的时间,我把所有的肺移植团队所要掌握的所有的能力,从呼吸科、ICU的管理甚至是术后的感染控制和病理,所有的有关肺移植的内容全部掌握了,而且我们到北美去都是只能看而不能做的。但通过我的努力,我可以拿PPT跟国外的人员进行交流,他们觉得我还不错,给了我一个机会跟他们实验室里一起做猪转基因治疗非关注损伤(音)的模型。我把肺移植技术全套掌握了以后,回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微博提升品牌影响力

     整个的过程还是非常难的,在我出国前,中国的肺移植做了20例,只有两个病人长期存活,很多病人都去世了,因为肺移植的冷却时间很短,取下来以后一般4到6个小时通过飞机转运,再通过3到5个小时进行移植。全球每年做4000例左右的肺移植,而这几乎都集中在几个大的中心,一年能做50例以上的肺移植中心大概有7个。

     我们中心从13年开始做了67例肺移植,进入全球八大肺移植中心,从14、15年开始连续两年都可以做100例以上。中国的肺移植大概现在做了500多600例不到,而我们中心就做了400多台,我们占了中国肺移植的70%到80%,我们医院的肺移植几乎代表了整个肺移植发展的趋势。尤其是2015年所有的器官来源都是供体,都是病人的器官捐献,跟国外一样,这个病人脑死亡了、心脏死亡了、骤停了,我们把供体取下来。一年做100多例意味着三天一台,意味着你要到全国各地评估这个肺能不能用,再通过沟通联系,飞机往返再回到医院做肺移植,跨度是两到三天的时间,所以去年的一年对我们团队来讲是非常非常难的,除了我们要完成110多台的普胸手术以外,还要做100多台的肺移植手术。

    

     这个平台怎么来?我曾经在05年的时候做了20几个肺移植。去年年底我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做了一台双侧的肺叶移植,肝脏可以做片页似的移植,肺移植可以做到什么?我把肺分成两片做两侧的肺移植,这个手术我在国外没有看过,自己做的,扩大了供体的来源。王成院士说小陈你到北京来吧,我当时在江苏做了20多台肺移植,他说你在江苏做充其量是做一个江苏品牌的医生,走不向国际,但如果你到北京来,你到朝阳医院来,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级的顶级教授和专家,我甚至可以把你打造成国际品牌的医生。我考虑了再三没有到北京,很多北上广的医院跟我联系希望我调到那边做移植我都没有走。我的机会是互联网,以后我可以和北上广大医院的医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这是互联网带给我的最大的益处。

     其实我上互联网是非常偶然的,我出国进修是通过互联网,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跟一个同行在开会,他在玩儿微博并告诉我这个微博怎么玩儿,我当时注册了一下,当时就取了陈静瑜肺腑之言,因为我是搞肺移植的。

     2011年,我开始开微博进行一些科普,有关肺移植当时不是很成熟,2012年,我的肺移植还没做到每年50例,就在微博上直播了整台肺移植手术,也许我是我们外科医生当中通过微博直播移植的第一人。当时因为粉丝很少,只有几千粉丝,影响不大。但通过五年的努力,我的粉丝量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最近一次微博的直播,通过互联网全中国13个人就有1个人可以了解肺移植,了解陈静瑜、了解无锡市人民医院。我们和“大爱清尘”、演员袁立一起直播,再加上腾讯5000多万视频的流量,大概加起来有1亿左右的人关注了我这台直播的肺移植。我以前跟病人交谈术前谈话只能谈5、6个家属,最多谈20多个家属,但是我开刀之前的微博的谈话,114万人了解了这台肺移植应该怎样做,手术的风险在哪里,医生的纠结在什么地方,他们都能了解了。通过视频我希望老百姓切切实实地关注到尘肺病这样一个弱势群体,所以直播的时候我把标本都拿出来,把视频都播出来,247万人阅读了这条微博。

     另外,我在微博上改变了一个行业的流程,就是器官的转运,肺移植要争分夺秒,供体拿下来这个受体已经开胸了,供体到肺移植,受体马上就可以完成移植,整个的时间是争分夺秒,假如说没有民航快速转运的流程这个绿色通道的建立,我们中国所有的移植,包括肝脏、心脏、肺脏的移植都做不起来,很多病人爱心捐赠的器官都会浪费掉。我们中国去年捐了2700多个器官,一个病人捐了2.6个器官,国外的平均数字是一个病人捐4个器官,如果我们把最后这一关器官转运的绿色通道建立起来,会给中国的器官移植带来非常大的好处,可以造福更多的病人。

     600万人阅读了我这条微博,最后上了新浪网、人民网的头条,中央电视台也关注了我,特地到无锡来进行了采访,这是我在微博上进行的直播。前两天,针对深圳航空的客服接线员对我们器官反应的一问三不知,我又发了一条微博,这次国家民航总局受不了了,给我打电话,说两会期间争取把民航转运的器官绿色通道的有关文件发下来。这样的话,以一个制度化、流程化的方式,真正可以造福我们器官移植事业。

     我是一个全国人大代表,我是十一届、十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通过微博我也能够听取很多老百姓的呼声,包括了对我们医院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基层医疗方面的一些看法,包括尘肺病的救治等方面我也做了很好的沟通。2015年12月26日,通过我四年的努力,国家十个部委联合发出了一个政策,对尘肺病人,从诊断到治疗一直到最后的医疗救助的文件。我现在也是尘肺病人的首席顾问,为尘肺病人的养疗或者是呼吸机制氧机技术问题做顾问。

     另外作为医生打造自己的品牌要有爱心,我利用我书画的业余爱好,在微博上进行了义卖、义拍,包括我写的字,五年来通过微博,我筹到了80~90万,我赞助了三个很穷的患者进行的肺移植,这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通过媒体、同行扩大影响力

     通过互联网,我不是一个人在做,我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很多媒体、医生同行跟我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觉得品牌的建立不是个人打造的,品牌的建立要靠国家社会、医疗同行、病人的认可。做自己的品牌要孜孜不倦,网络平台是一个双刃剑,要非常小心地呵护自己的品牌,微博上很多内容都是我自己写,包括两三个小时的长微博。开刀之前的晚上10点钟开始写,到凌晨12点钟一条长微博就发出来了。我和所有的记者、媒体说,用我的微博都没有问题,所有网上的东西、微信上的内容都可以用,现在媒体不需要采访我,我所有的内容包括两会期间所有记者要采访我的内容,全部可以在我的微博和微信上找。大家觉得我的微博和微信里的干货非常多,看了我货真价实的图片就可以写文章,新华社都没有采访我就把采访我的文章发出来了。

    

     另外一个品牌的建立是要技术跟同行分享,我的手术室对所有胸外科医生都是敞开的,任何团队录像和拍片都可以,我去了国内16个省、36个三甲医院,在这些地方第一台肺移植都是我去做的。平时我的工作很忙,但互联网上的活动、医生的活动我会自费买机票去认识、结交跟同行,所以很多百万大V的医生和其他医生都帮我发声,用同行的力量来宣传,对品牌的建立也是非常好的。另外,在网络上,要表现的有声有色,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比如说经常与同行之间互相问候、对热点事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评述。儿童节时,我甚至会把小时候的照片跟大家分享,我养了14年的猫、我的业余爱好也在微博上分享,所有的目的都是跟病人拉近距离。现在,大家都知道我是最强势的戒烟者,我科里面没有一个医生抽烟,我对抽烟深恶痛绝,我曾经要在微博上招聘10个病人到我医院戒烟,跟随我举行一日活动来戒烟。

     通过这几年的打造,我们也是得到了很多,包括现在国际上的移植演讲,我们也经常发声,国家数据库也在我们这里。但我更注重的是我在微博、在同行、在老百姓中的品牌,我来自无锡市人民医院,我是肺移植医生。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会议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确认,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