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怒吼引发的剥夺医生加号权运动
2016/3/3 医学界智库
导语:势将全面推开的挂号新政,在优化就诊流程的同时,也是一场优质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各方的利益博弈暂时胜负难分。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智库
2月底始于北京的公立医院“挂号新政”,正在全国逐渐推开。3月3日,川大华西医院传出消息:将统一号源管理,自3月7日(下周一)起所有专家门诊全部实行预约制和现场挂号制,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和现场加号。上海的一些三甲医院也采取了类似措施,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3月2日还在官方网站首页,公布了6种最新的预约挂号方式。
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春节之前东北小姑娘对“号贩子”的怒喝是一个直接的催化剂,优质医疗资源的缺乏是原动力,优化公立医院的就诊流程、改善就诊秩序是直接推手,共同导演出号源重新配置的一幕大戏。置身其中的公立医院、医疗专家以及开展挂号业务的移动医疗企业,纷纷表达出不一样的诉求和思考。
打击“号贩子”VS.照顾老病人
这次“挂号新政”的缘起是打击“号贩子”,但和北京的做法类似,各家医院行动的落地都是推行全面预约制,这对于基本上总是处于“战时状态”的大医院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从优化就诊流程和改善就诊环境的角度,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执行院长王勤美首先肯定了此次行动,并且介绍了他所在医院的一些经验。作为一家眼科专科特色医院,往往暑假里病人特别多,日门诊量通常会达到3000人次,因此医院很早就注重改进流程,在这段时期每天都安排60名左右的医生出诊,基本能够保质保量地满足诊疗需求。
王勤美认为,看诊时间和诊疗质量有直接关联,因此他并不赞成医生无限制加号——即使是利用个人休息时间,从长远看也会影响医生的工作效能。
“手写加号条”是出诊医生的诊间加号权限,一直为患者、医生和医院共同默认。此番取消之后,不少医生担心自己的老病人会挂不上号。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科副主任就曾在自己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上说:“老病人可别喷我啊!”
一篇流传的网文《向曾经给患者加过号的医生致敬》称,医生加号是医生们消耗自己的身体健康换来更多患者的身体健康。尽管不提倡这种道德拔高,但毕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解决看病难做出了贡献。
对此上海瑞金医院的一位管理层人士认为,老病人需要加以区分,仅仅是为了配药的老病人不宜占用有限的专家资源;确实需要随访的老病人,医生可以在出院或者本次就诊完毕时协助预约。
《医学界》在瑞金医院官网上看到,《瑞金医院6种方式助您预约挂号》一文中,就包括“诊间预约”和“病房预约”这两种方式,分别由当日接诊医生和床位主管医生负责,提示得非常清楚明白。
事业编制VS.商业利益
前述《向曾经给患者加过号的医生致敬》的网文还表示,一个医生如果已经发展到自己的号源被高价炒作的地步,都是具有良好口碑的医疗专家,他们一般不会下作到与号贩子勾结赚取“黄牛费”的地步,因为这种没有技术含量,也不具备隐秘性行为非常容易暴露,极其“得不偿失”。
《医学界》采访的一些医疗界人士也私下提出,政策的剑锋如果同时指向医生,会引发社会误解,对医患关系更加不利,也可能引发所谓的商业“原罪”等不恰当的联想。
不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张罗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此次“挂号新政”的另一重考量:“我个人认为,你利用上班时间用公立医院的资源进行有偿的商业合作,恐怕不合理。”
2月24日,北京市卫计委发布《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对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清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医务人员通过与商业公司合作为患者加号、预约挂号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18号令)第十八条第二项“利用工作之便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规定,是“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广东医生工作室集团联合创始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林锋教授。他认为,公立医院的资源不应该成为企业的营利工具,如果医生没有自由执业,没有成熟的市场化私立医疗系统,一切都是浮云。
事实上,在此轮新医改进程中,林峰所在的广东省,原省卫生厅副厅长、现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就一直对类似的“公私合作”持有异议。
公立医院VS.移动医疗公司
挂号政策改变也直接影响到一大批医疗医疗创业公司。知名医药作家、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刘谦也在今日撰文,文章标题《这记政策重拳会不会就此把移动医疗打残》,本身就已说明政策的严重结果。他认为,加号业务公司过于依赖大专家,短期内发展受阻是一定的。
E陪诊创始人岳建雄分析,移动医疗创业企业有不同的业务划分,以患者服务为主的移动医疗平台所受的影响较大,这类平台无论是直接公开加号的,还是半遮半掩电话咨询的或病情提交审核的,本质是都有加号服务。这类移动公司目前几乎都无法盈利,加号业务至少可以挣点流量,这业务一停,你说要不要命?
从中长期来看,形势可谓不太明朗。一方面,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移动医疗符合政策大方向无可争议,一些网上挂号平台的快速便捷也有公认,这使得包括公立医院专家和管理者在内,许多人看好移动医疗企业的前景。
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也开始染指这块业务。《医学界》获悉,浙大一院院长今天早晨表示:我们有自己的互联网医院,绝不允许(本院)医护人员在其他互联网医疗机构中从事医疗活动。而该院旗下的浙一互联网医院昨天刚刚与乌镇互联网医院签约,要共同拓展相关业务。较之于移动医疗企业,公立大医院手握最为关键的专家资源,市场竞争胜负一时很难判断。
林锋教授指出,医疗是闭环生态,医院、医生、支付、互联网都是闭环中的节点,相互依存,只有在各节点都有平等的对话权、谈判权,医疗生态才能和睦。他认为,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是最佳状态。
(本文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