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哈佛校友要打造中国最强医生社区
2016/3/11 医学界智库

     导语:2016年年初,王颙加盟了《医学界》,从咨询公司专家到跨国公司高管,到创业公司的COO,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

     作者:雪娇

     来源:“赛柏蓝”微信号

     比起“王总”,王颙更喜欢人们称呼他“Harry”,在这位《医学界》新任COO眼中,“Harry”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丰富的海外学习和从业背景,更是一种态度: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创业者,都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

     从象牙塔到创业公司

     王颙的经历可谓丰富,早年离开《中国日报》到美国留学,先在马里兰大学获得MBA学位,又在哈佛大学获得MPA学位,后来留在哈佛商学院研究中国企业案例,期间还出版了两本书。

     后来王颙离开哈佛大学商学院加入医药咨询行业,先后在ZS Associates(致盛咨询)和IMS Health(艾美仕)从事跨国药企在中国扩张战略咨询,包括市场策略和销售运营等项目;离开IMS后,他出任inVentiv Health(盈帆达医药)中国区总经理。盈帆达是全球最大的CSO公司、第二大的医学传播公司、也是第五大的CRO公司。在盈帆达期间,Harry组建了中国区的团队并开发了该公司中国区的产品和业务,在药品临床研究、申报、审批,到外包销售、医学传播再到患者教育等各种业务模式给跨国药企和国内企业提供了开创性的服务。

     2016年年初,王颙加盟了《医学界》,从咨询公司专家到跨国公司高管,到创业公司的COO,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

     我看见,中国医疗业的广阔前景

     王颙坦承,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获得了公共卫生政策方向的MPA学位,这是他后来进入医疗咨询行业的主要原因。从2006年开始,他就开始给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医院提供咨询服务,期间目睹了中国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

     但是,政策环境正在转变,制药行业的增速在下降、而医疗业因为医疗服务价格低下,未来面临着广阔的成长空间,“未来医疗业将会持续增长,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朝阳行业。”从医药咨询公司跨入医疗领域,王颙正是看到了医疗业的持续增长的前景。

     王颙说,早在2015年初《医学界》创始人陈奇锐就在和他沟通加入《医学界》的事情,“我非常认同锐哥的理念:通过服务医生,来改善中国医疗,这在当下的中国,是个了不起的愿景。”由于中国的医学教育学制混乱、之前并无规培制度,导致中国的医疗出现了严重的倒金字塔结构,而《医学界》推出的医生学习社区——“医生站”试图通过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医学继续教育解决方案,解决这个问题。但当时他还不能马上决定加入,双方的沟通,在每个月一次会面中持续进行。

     加盟《医学界》的时机已经成熟

     事情的加速在2015年9月之后。2015年8月12日,《医学界》正式公测医生社区APP“医生站”,“这个产品的发展速度令人震惊。”王颙说。

     只用了1个月的时间,到9月17日医生站产品正式上线的时候,医生站已经获得了10万个医生装机用户、17%的产品日活率更是行业前所未有。一直密切关注着医生站和思考着移动医疗未来的王颙,后来以更高的频率和陈奇锐沟通着—发现医生站一直保持每月10万+的装机速度,在日活率、装机速度、月留存等多项指标上创造了行业纪录。

     与此同时,投资界对于《医学界》的看法,正在从一个媒体逐步转向医生社区。在王颙和陈奇锐沟通期间,与王颙熟识的上海道彤资本合伙人孙琦先生,在9月17日参加医生站产品发布会后,第二天就决定投资《医学界》并敲定了投资价格(这次投资还获得了王颙哈佛校友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先生的支持和跟投)。在王颙加盟《医学界》的事情上,孙总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多次和王颙沟通,进一步强化了王颙加盟的信心。

     到2015年年底的时候,加盟《医学界》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医生站将成为中国最强的医生社区”

     《医学界》能吸引王颙加盟,医生社区医生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在中国做医生社区的公司很多,之前的老牌劲旅丁香园曾在2014年获融资7000万美元,新生代的杏树林、医联等均获得了2亿美元以上的估值,以及多次大额融资。而《医学界》只做了一次不到2000万元的融资,在市场高度激烈的竞争中,为什么王颙选择了之前从未融资、A轮融资体量很小的医生站呢?

     王颙告诉笔者,这是因为他相信:“医生站将成为中国最强的医生社区”,在他看来,医生站公测不到半年,就迅速收获了近70万的装机量,成为中国日活用户最多的医学APP,这主要是基于医生站“矛利盾坚、民心所向”。

     “矛利”——医生站选择的产品切入点非常好,这导致产品在医生用户中口碑相传,不但收获了用户量,而且装机成本也非常低。

     “盾坚”——医生站脱胎于《医学界》,早在2014年初,《医学界》已经成为微信医疗新媒体的老大,其手机端的医生活跃用户数和有效流量遥遥领先于同行。在“医生站”问世后,《医学界》展现出了强大的推广、导流能力。“显然,在医生社区这么狭窄的领域内,比资金更稀缺的是医生们的流量。”王颙认为,《医学界》的精准医生流量,为其构筑了宽广的护城河——“这不是钱能买来的!”也正因为这样,相对于新生代的医生社区产品而言,医生站拥有这不对称竞争的巨大优势。

     “民心所向”——由于《医学界》以医生们的职业生活媒体起家,4年来,依靠着为医务工作者呼吁、维权、提供他们喜欢的资讯起家,医生们对《医学界》的认同度非常高。而医生站“为中国医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和交流机会”的使命、“让我们的生命和医术得到无上光荣”的诉求,更让医生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医生站将怎么应对丁香园的压力?

     从2014年年初开始,《医学界》的高速崛起已经引起了行业老大丁香园的警惕。冯大辉过去的一年里,多次和陈奇锐打嘴仗,2015年更是爆出丁香园抢注《医学界》商标、《医学界》愤怒谴责等多种撕逼动作。面对丁香园这么强大的对手,医生站将怎么应对?

     王颙认为,《医学界》在微信端的优势很大,其活跃用户群、流量远远超过竞争对手,丁香园在手机端医生流量相形见绌。医生站快速崛起后,目前已经成长为手机端活跃用户最大的医学APP,而丁香园并无可以抗衡的拳头APP。

     Harry也承认,“从医生社区的竞争上看,即使丁香园没有成功的医学APP,但这个跑道上,最具备实力和《医学界》PK的,还是丁香园”,王颙说:“丁香园有比较大的医生流量和15年积累的品牌、丰富的内容资源,是最有力的对手。”

     “《医学界》和丁香园的竞争,是一场持久战”,王颙说,我们更专注、更聚焦,丁香园实力强大、底蕴深厚,至于最终的结果,“让时间来告诉我们吧!”

     医生社区怎么赚钱?

     王颙认为,医生社区的盈利模式非常成熟,日本的M3告诉了我们营收的方式:医药企业Digital Marketing服务、医院服务、医生服务,以及作为媒体的传统营收。

     王颙说,在过去几年里,跨国药企在中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大的难点就是合规风险,2013年7月,GSK事件对行业震动很大,王顒认为,“这场风波暴露了药企在传统地面营销推广中的问题,低效率,而且无法监控过程”。

     新形势下,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传递学术信息,使药企、医院、政府、老百姓形成共赢的局面已经成为很多在华药企关注的焦点。王顒介绍说,10年前国外就开始了多渠道营销的尝试,3~5年前多渠道营销的理念开始进入中国,并在最近两年快速增长——展望未来,这个市场将会保持高速增长,支持着未来几年《医学界》的高速增长。

     谈到未来更大的商业想象力,王颙认为,医生社区是一种基于“用户粘性”商业模式,未来不仅仅是药企收入,依托医生站的高粘性,还可以开拓医院服务、医生服务、转诊会诊服务等更广阔的市场——作为对比,在日本有20万注册医生用户的日本公司M3,2015年在日本市场取得了20亿人民币的营收,市值高达40亿美元。“我认为,未来依托医生站,我们有望成长为100亿美元级的公司”。

     选择移动、拥抱未来

     回到为何放弃咨询公司、跨国公司,投身《医学界》创业上,王颙并未直接回答,反倒是讲起了自己回国的原因。在美国时,相比美国药业1~3%的年增长率,国内的医药行业每年可以实现20%以上的增长,而中国医药医疗行业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更是提供了巨大的创新商业模式的空间。

     归国8年后,王颙印证了自己的想法,他亲眼见证了中国医药市场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见证了移动互联网大潮冲击中,互联网格局的巨大变迁,其中医生社区格局的颠覆和反转,让他找到了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衔接的机会。

     Harry告诉笔者,作为《医学界》COO,他主要负责营销业务和国际合作业务,他的目标就是“对接海外,让《医学界》成为中国医生联接全球医学资源的桥梁;服务企业,成为他们高效率的合作伙伴”。

     在专访的最后,王颙回答了笔者最初提出的问题,之所以选择《医学界》,不仅是看到了它的高速成长——“医生站”APP短短半年就聚集近70万医生用户,超过8万日活用户,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看到了医生们对它的信赖。王颙说,这种选择基于挑战自我的冲动,更源于一种情怀,“即使不能改变世界,也要帮助更多的人有尊严的生活”。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