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大学+民营医院”的新型PPP十年
2016/3/17 医学界智库
导语:开业10年来,九龙医院发展迅速。2014年实现门急诊112.5万人次,出院3.3万人次,手术1.3万人次,较上年都实现了超过15%的同比增长。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智库
走进苏州九龙医院,挑高的大厅和宽松的布局令人顿生豁然开朗之感,一个放射检查的候诊厅,面积就抵过很多中心城区三甲医院的整个门诊大厅。“现阶段,我们民营医院在总体医疗水平上还比不过较好的公立医院,但可以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服务”,九龙医院的党委书记朱旭明这样转述老板的话。考虑到这家医院始建于2003年,不得不佩服其创始人13年前的远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不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做医疗。

在九龙医院门诊大厅的一角,一幅巨大的墙面上罗列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11家附属医院(注:后又增加了同济医院),九龙医院是其中唯一的民营医院,双方构建了全国唯一的“公立大学+民营医院”的公私合作模式。
投资方的长期进取和交大医学院的有力支撑,让这家医院不断发展,成为江苏省的三级医院、省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在 《2014中国民营医院竞争力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原创性非公立医院名列第二。
今年1月,九龙医院迎来开业10周年。虽然新医改多次大力鼓励社会办医,但是面对公立医院的凶猛扩张,朱旭明流露出深深的担忧,他寄希望于在混合经济和公立医院的优势实现捆绑方面有所突破。
一种新型的PPP
九龙医院于2003年5月获批成立,由香港九龙集团投资13.5亿元人民币兴建,核定床位600张,定位于营利性综合医院。和几乎所有初创的民营医院一样,九龙医院缺人才,缺管理,迫切希望能够得到专门机构的支持和指导。
彼时上海交大医学院(当时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正想探索高校牵手民营资本合作办医,而上海公立医疗体系实在太强,没有一家有规模的综合性民营医院。
机缘巧合,双方的合作在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的沈晓明手中敲定:“我们一辈子都在公立医院干,管一家民营医院也未尝不可”。2004年7月签订了合作总协议,明确交大医学院享有和承担对九龙医院进行经营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和后来相当普遍的公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不同,这是一种新型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营):托管方是公立大学。交大医学院在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等方面对九龙医院给予支持,实行统一的规范化建设。
根据协议,交大医学院为九龙医院的医技骨干提供进修学习、职称评审、人才培养、资料共享等便利;交大系各附属医院与九龙医院建立转诊和专家会诊制度;九龙医院条件成熟的专科则被纳入交大医学院临床专科诊治中心的协作单位。
上述合作有管理机制上的保证:交大医学院把九龙医院纳入非直属附属医院,并为其提供50个交大医学院编制,以利于高层次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招聘。2012年11月,九龙医院被纳入交大医学院院长书记联系办公会议,标志着这家医院被正式纳入交大医学院的管理体系。
由于长期合作顺利,第一个合作周期(2004-2012)结束后,双方又续签了协议,期限仍为8年。
人才以自己培养为主
人才匮乏一直是民营医院的瓶颈,对此,九龙医院领导班子有清醒的认识:“不重视人才培养就没出路”,在这方面交大医学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04年九龙医院从湘雅医学院招来一批毕业生,作为建院初期的骨干,他们被送到交大系的三甲医院培养了一年。医院开业以后,请交大医学院的教授来开学术讲座和带领教学查房,成为制度化的做法。
同样,九龙医院也借鉴了交大系培养选拔人才的诸多经验。
——大学教授才有的“学术休假”被引入九龙医院,科主任可以享受3-6个月的带薪学术假期;
——对35岁以下的青年实施“百人计划”,医院出钱鼓励他们“走出去”,参加医疗技术培训或是学历教育;
——考虑到三甲医院的实际水平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实行高级职务聘任制,通过率在75%,这意味着即使评上了高级职称,也不必然被聘上高级岗位。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搞研究会写论文不等于能够看好病开好刀”,朱旭明铁面无私地把来为自己求情的主任医师挡回去,又用13人专家委员会无记名投票、当场唱票的形式,向所有的人表明公开公正。

有人担心,如此不遗余力培养人才,他们翅膀硬了就会飞走。朱旭明拿出了当年在交大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常务副院长任上主持人才工作的经验——基础医学院规定该院新聘任的教师原则上要有国外二处博士后工作的经历,也就是说博士毕业后还要去国外学习锻炼4-6年。在10多年前,这一要求被很多人认为太超前,但他不为所动:“年轻人应该有更大的视野”。此后10年来交大医学院的迅猛发展,反证了当年的坚持是有价值的。
在九龙医院,朱旭明的经验获再次获得验证:人才梯队逐渐形成,连护士团队的绝大多数都取得了本科以上学历,为了高薪跳槽去外院的医疗骨干又回来了。
新医改力推的多点执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医院的人才饥渴,但朱旭明觉得这一政策实行起来还是会有很多问题,他始终强调人才“必须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寄望于在体制上有所突破
开业10年来,九龙医院发展迅速。2014年实现门急诊112.5万人次,出院3.3万人次,手术1.3万人次,较上年都实现了超过15%的同比增长。
依靠医疗服务收入,通过医院的精细管理,医院三年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九龙医院的医护人员收入与苏州公立医院同行大体持平——九龙医院实行高级职务聘任年薪制,加上绩效收入也很可观。
朱旭明认为,医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几大因素:首先是交大医学院的扶持,包括品牌输出、人才培养等;二是医院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人口导入区,需求持续增长,而过去10年中园区都没有第二家三级医院,九龙医院独享市场蛋糕;三是园区把对九龙医院的支持当作是政府购买社会医疗服务,医院开业之初就享有当地医保一视同仁的支付政策,园区财政也会有一些投入,用于“三无”人员的救治、以及数量可观的人才培养经费等。
“可能各地情况不同,上海地方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开放程度不及苏州工业园区”,退休前一直在上海工作的朱旭明感叹。
谈及下一个10年,朱旭明却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公立医院的普遍大规模扩张也同样影响到了苏州,近年,本地公立医院将新增6500—10000张床位,一家新的公立儿童医院已在园区开张。面对公立医疗体系的步步紧逼,民营医院无法回避自己的体制劣势。“我们看上的医学博士,总是优先考虑公立医院,把九龙医院作为后备的选择”,朱旭明非常无奈。
尽管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此起彼伏,在体制内外都涉足颇深的朱旭明,对民营医院的未来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他说,全面地跟公立医院拼,民营医院肯定拼不过。
民营医院的确有长处,但如何才能用得好?朱旭明认为,应当在资本结构方面有所突破。正如2015年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提出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那样,他对此寄予希望:“混合经济值得探索”。
(本文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