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病历”:从城市到农村
2016/5/1 医学界智库

     导语:在多项政策支持下,电子病历作为医院信息化的核心在2010年后的中国星火燎原,医生们使用电子病历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医学界研究院为您解读。

     作者:宣玮

     来源:医学界智库

     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化核心

     随着计算机技术、高带宽网络通信技术和高密度存贮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爆发式增长,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医疗产业链中的每个主体都对信息化产生了越来越高的依赖性,医院也不例外,这种信息化态势体现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探索与高速发展,而电子病历正是HIS中率先起步、发展并占据核心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医学界研究院通过医米调研开展的“医生与医院信息化”调查项目中,电子病历是医生邂逅医院信息化最直观的映射,而在最终成稿的《“医学界”医生与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中,电子病历毫无意外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与很多新鲜概念一样,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也是一个正在发展、变化的概念,至今电子病历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美国电子病历组织(CPRI)和卫计委都有过定义

     我们可以认为电子病历(EMR)是用电子设备(PC端、移动端、健康卡等)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质病历。电子病历(EMR)的内容包括纸张病历的所有信息,也是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包含有首页、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等,电子病历不仅指静态病历信息,还包括提供的相关服务。

     电子病历在中国:“城市包围农村”

     世界上最早的电子病历系统,是美国麻省总医院于1960年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的门诊电子病历系统。

    

     与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病历起步较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纸质病历电子化、结构化电子病历、完整的电子病历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各家医院开始对病案首页实行计算机管理。1995年,卫生部提出了“金卫工程”,临床和科研界对电子病历开展了一些局部范围的实验性工作,从1999年起在部分城市的医院运行,少数大型医疗机构使用“计算机打印病历”代替手写病历。而之后十几年中,国家对于电子病历的推动,出台的若干政策,促进了电子病历在中国的发展。

     以电子病历为代表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因此电子病历相关政策的“编年史”也是电子病历在中国的发展史,这个观点在《“医学界”医生与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中也得到了验证:如图1,针对医院何时开始采用电子病历的问题中,已经使用电子病历的医生里有61.2%是在2010年以后开始使用电子病历,而2009-2010年正是上文提及的关于电子病历政策发布密集的时间段。

    

     图1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政府层面提出了电子病历发展目标。

     2009年末到2010年相继出台的《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和《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为我国电子病历构建了基本规范和数据标准,其中《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要求要求用1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部分医院和部分区域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在多项政策支持下,电子病历作为医院信息化的核心在2010年后的中国星火燎原。根据2016年《“医学界”医生与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只有6.8%的参与调研的医生表示没有使用过电子病历。

     如图1中,已经使用电子病历的参与调研的医生里,只有9.9%的比例是在2000-2005年间开始使用电子病历,但是将医院启用电子病历时间分布情况与城市级别进行交叉分析后,如图2,会发现来自特大城市(北上广深)的医生在2000-2005年间开始使用电子病历的比例上升到27.2%,看来作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北上广深,当年不仅是抗击SARS的主战场,也是2002-2003年率先铺开电子病历的主要地点,这与政策发布也是高度契合的。

     2002年10月,卫生部发布了《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这是政府层面首次提出电子病历概念,再加上2003年爆发的非典,使得电子病历在这个时间段里曾出现了一次快速发展。

    

     图2

     在《“医学界”医生与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中,研究人员将医院启用电子病历时间分布情况与城市级别、医院级别分别进行相关、偏相关检验,可以看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的开展与城市级别和医院级别都有关系,其中与医院级别相关性更高,说明医院信息化是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医院行政级别以及客观就诊需求逐步铺开,同时不同城市级别的预算差异也影响着医院信息化的开展,有22.2%的农村医院医生还没有使用电子病历,如图2,农村和乡镇是2011年以后电子病历发展迅猛的区域,可以看出电子病历在中国走的是一条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

    

     图3

     中国医生眼中的电子病历

    

     图5

     在《“医学界”医生与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中,有86.2%的参与调查的医生不出意外地更青睐易于辨识,也利于院方保存的电子病历,这说明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开展和深入,医生已经逐渐认同电子病历,这不仅是习惯上的转变更是观念上的变化。只有10.1%选择利于患者携带及转诊的纸质病历,同时将医生对于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的选择与医院启用电子病历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有78%的尚未使用电子病历的医生认为电子病历更好,

     不过有趣的是,在《“医学界”医生与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中,当研究人员把医生对于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的选择与城市级别以及医生职称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一线城市主任医师中有高达40.9%的比例选择了纸质病历,出现这样的选择,一方面主任医师大多都是高年资医生,会有一部分医生出于习惯的缘故较为青睐手写纸质病历,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专家比例最高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主任医师每天诊疗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异地,在区域之间医疗信息尚未全面共享的今天,电子病历的优势在异地就诊的患者身上荡然无存,这个时候反而是便于携带和转诊的纸质病历更为实用。只有打通医院与医院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医疗信息壁垒,才能让作为医院信息化核心的电子病历不仅在医院内部,也能在医院外部发挥更大的效用。

     如想了解更多关于互联网给医疗行业带来的改变,扫描二维码,购买完整版《医生与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报告。

     医米调研将于近期召开“最受医生欢迎的APP”调研发布沙龙,为保发布会质量和沟通效率,我们的发布会仅面向大健康产业相关人士,入场费200元/人。同时,参会者将成为“医米会员”,享受最新行业研报、会议活动等与行业相关的专属服务喔!

     参加发布会,请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报告,请扫描二维码

    

     (本文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