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推广方式迎来巨变?
2016/5/16 医学界智库
导语:政策的风吹草动影响着药企和医药代表的工作方式,大型药企有人来,也有人走。本文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中数据来自《医生对医药代表的态度》调研报告。
作者:刘畅
来源:医学界智库
2013年葛兰素史克(以下简称“GSK”)“贿赂门”旧伤未愈,而医药界余波未平,2016年国务院又开始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和“两票制”(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政策的风吹草动影响着药企和医药代表的工作方式,大型药企有人来,也有人走。
曾经作为GSK管培生的C就是上述事件的亲历者,如今转行成为医疗行业调研员的她在接收“医米调研”采访时表示,“2013年出了那件事之后,我们的工作就变得越来越难了,绩效评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之前计算销售额,后来变成考核绩效(传递关键信息的效率)。”
抛开GSK个案不谈,为了对在华药企的整体推广模式一探究竟,“医米调研”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了一次大型的医生调研,希望从他们的视角管中窥豹。
药企推广模式“减重”,线上推广发力
高昂的销售成本和花样百出的推广方式,一直以来都是药企的营销特色,地推、举办学术会议、赞助医生学习等层层叠加,在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中,这种模式可谓“重”到极致。
近年来,药企在收紧的政策环境下,放弃了很多“重”的推广方式,而“互联网+医药”的如约而至,也让药企的市场营销也有了新思路。
“医米调研”数据显示,医药代表仍然是医院的常客——在近一个月内,73%的医生都被医药代表拜访过,但这种面对面的拜访方式似乎并不受欢迎,仅得到了16%医生的认可,而依托于互联网(移动端)的推广方式则更受医生的欢迎,其中微信公众号(42%)、第三方医学网站/APP(42%)和网络学术会议(38%)是接受度最高的。

医生站COO王顒在最近与药企合作的几个项目中,就尝试了一种新的线上推广模式。“我们在医生站中引入了垂直医生社区,在实名认证的用户中精准筛选出符合药条件的医生群体,在这个群体当中做更为深度的推广。”
从线下迁移部分资源到线上,药企推广路径变“轻”了,也更加精准了。而经过时间和政策“大浪淘沙”后的线下推广模式,也沉淀出了最有价值几种。
学术交流会受大医院、大医生认可,药企推动医疗进步
事实上,无论是从接受度还是参与度来看,学术交流会议都受到医生们,尤其是大医院、高年资医生的广泛认可。
调研数据显示,过去三个月,有65%的医生都参加过学术交流会,通过医药代表邀请参会的也高达45%,其中主任级别的医生参会的比例(55%)高于副主任和主治医师,三级医院医生参会比例(52%)高于二级及以下级别医院的比例。

在很多人眼里,追逐利益似乎是药企的最高准则,因此,推高药价成为了患者看病贵的罪魁祸首。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院士却发表言论为药企背书,据《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钟南山认为,药企赞助学术交流会议天经地义,他自己的一系列临床发明的灵感,包括简易的支气管激发试验仪器,支气管高反应性哮喘,以及学术成就,包括在《柳叶刀》发表的关于羧甲司坦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的文章,都得益于药企赞助其参加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对于医生来说,药企开展学术会议,赞助医生学术交流的正面意义远大于负面意义,构成了医药向医疗界“反哺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医米调研”预测,今后,第三方网络媒介推广、线上学术会议、线下论坛和赞助医生学术交流将成为药企市场推广的主要形式。那些不仅以获取利润作为目的,同时也真正胸怀医疗界服务社会的药企,将经受住变革的洗礼,成为真正的赢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