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标准:难上加难,还是大浪淘沙?
2016/5/17 医学界智库
导语:日前安徽省出台了基层中医馆的建设标准。对于中医馆来说,各省市出台的建设标准是难上加难还是大浪淘沙?
作者:宣玮
来源:医学界智库
政策助推,中医馆成为基层医疗新阵地
2014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按照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根据吉林省的工作实际,从卫生计生工作大局和全省经济建设全局出发,统筹谋划,积极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决定在全省建设50个乡镇卫生院便民中医馆,被列入省政府重点目标考核责任制,同时被纳入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每个中医馆由财政投入5万元,重点打造乡镇卫生院便民中医服务网络。
2015年,吉林省总结前期经验,决定接续建设190个便民中医馆,进一步健全乡镇卫生院便民中医服务网络。截至2015年年底,新建的190个乡镇卫生院便民中医馆全部投入使用。建成后的中医馆建设面积累计达到20447平方米,比建设前增加了110%,中医诊疗人次达到476076人次,比建设前增加了32%。
作为中医药大省的安徽,在2015年9月发布了《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鼓励开办传统中医门诊部、诊所(含坐堂医诊所),并放开规划限制。
从2015年起,安徽省开始实施中医馆进社区工程,依托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五年内在全省建设400家中医馆,实现社区全覆盖。
资本扎堆中医馆
2015年5月中医药“十三五”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并且还首次提出,中医药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
政策鼓励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医疗,积极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允许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等,并提出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给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在此背景下,创投机构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医,中药、中医馆、中医保健等细分领域。而传统医药零售企业也将中医馆视为转型突破口,四川德仁堂、山东漱玉平民、云南一心堂、深圳和顺堂、广西柳州百草堂、辽宁天士力、哈尔滨宝丰、南京医药旗下的南京同仁堂等纷纷杀入中医馆行业。
中医馆标准,是难上加难,还是大浪淘沙?
基层中医馆的建设,目前全国没有统一标准。一些医改试点省市,在中医馆渐兴的背景下出台了自己的标准。
例如安徽省卫计委与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出台的《安徽省基层中医馆建设基本标准(试行)》,对基层中医馆的设置、人员配备、服务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中医药知识宣传及管理等五方面提出具体建设要求。
根据《标准》,中医馆要设有中医诊室(2个以上)、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室、中药房和中药煎药室;要配备5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3种以上中医康复治疗设备,300种以上中药饮片等。中医师要占医师总数20%以上,每个诊室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在医疗服务中,中医馆要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处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能开展6种以上中医药服务,使用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门诊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比例要达25%以上,中医处方占处方总数比例25%以上;对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体质辨识服务,对0至36个月儿童开展中医调养服务,开展不少于3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而在此之前的2016年4月,深圳也发布了类似的中医馆标准。
其实面对中医馆标准化问题,资本的诉求比政府来得更急切也更实际。逐利而来的资本进入中医馆行业后,理所当然地会对中医馆的规模化提出要求,规模化可以通过连锁经营的形式实现,而连锁经营的关键是“可复制”,“可复制”就意味着标准化。
而中医馆标准化的难点首先在于稀缺的优秀知名中医医师资源,更为重视经验曲线与学习曲线的中医医师群体,培养周期相对更长。其次中医馆在服务流程、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效果方面相对容易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而中医相对西医更具个性化,细化到每一位中医医师是如何诊断,这方面很难标准化。
各地出台中医馆标准化的初衷是为了提倡中医药的社区化、规范化与标识化。但是对于中医馆行业来说,政策鼓励远比定性规范来得重要。在浓重自身特色与民间资本双重背景的中医馆行业中,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中医馆会对从上而下的标准一笑置之,而自身缺乏实力的,试图通过白纸黑字的“标准化”来求生存,注定走不长远。而真正适合行业的标准,是自下而上的,沾着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从行业中大浪淘沙而出的。
(本文部分内容由“医学界智库”编辑根据《中国经营报》、《华商报》、《安徽日报》等媒体相关报道与评论进行整合)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