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医生不相信,拿什么拯救你,国产仿制药?
2016/6/7 医学界智库
导语: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国产药就是仿制药的代名词,医米调研用数据证明,由政府牵头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仿制药力挽狂澜的最有效途径。
作者:刘畅
来源:医学界智库
一个周五的下午,上海市长宁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的候诊大厅人群熙熙攘攘,由于临近周末,患者流大幅减少。经过一个星期的忙碌,7号诊室的主治医师杜峰(化名)显得有些疲惫。
下午三四点,60出头的陈女士(化名)走进病房,匆忙的神色和周围气氛有些格格不入,人还没坐下来就对杜峰说:“医生啊,不好意思,上午我约了我的医生(这里指其签约的家庭医生),结果要接孙子放学耽搁了,现在才有时间来。我的医生已经下班了,你这边能帮我开点药吗?”
杜峰一边和陈女士询问病情,一边将处方输入电脑,然而陈女士没有看起来不太想和医生聊天,她双眼紧盯着医生的屏幕,双唇紧闭,最后终于忍不住开口说:“医生,我要进口药,我平时都只吃进口药的。”杜峰愣了,他停下来向陈女士解释道:“我不是您的签约医生,有的药我是没有权利给您开的,您实在要坚持,只能等着您的签约医生上班,让他帮您。”
陈女士忿然,满脸不高兴的和医生嘟哝了两句后,也没拿处方就走了。
这场小型“医闹”结束后,医学界智库记者向杜峰了解到两件事——签约家庭医生负责监测患者用药,在社区医院只有他们有权给患者开具某些药品的处方;前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数偏向使用进口药。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现有16万个中国药品批号,90%以上是仿制药,难怪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国产药就是仿制药的代名词。
实际上,这种对国产药,或者说仿制药的不信任感不只存在于公众的心中,医米调研在最近发布的“医生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看法”报告中发现,大多数医生也对其持怀疑态度。

如图一,大部分(72.0%)受访者表示会给亲友推荐原研药,只有14.0%会推荐仿制药,同时部分(14.0%)受访者表示二者没有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特大型城市(北上广深)的医生对仿制药的推荐率(31.9%)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院长&副院长级别的医生对仿制药的推荐率(36.9%)也明显高于其他级别的医生。
大数据背后从来都没有偶然。特大型城市,以及较高职称医师的医药信息来源相对及时和全面,他们对仿制药的信心明显高于其他医生群体。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国内的仿制药大军——我们对他们是否成见太深了?
在2016年6月4日刚刚结束的第16期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上,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科研发展部副总经理柯樱表示,“其实,我们的仿制药9成以上的有效性都和原研药没有差异,重新启动一致性评价,是我们为自己正名最好的机会。”
的确,要扭转公众对仿制药的偏见,国产药企首先要在医生心中重塑信任。医米调研用数据证明,由政府牵头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仿制药力挽狂澜的最有效途径。

如图二,如果仿制药已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68.1%的被访者表示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使用。
调查还发现,选择向亲友推荐原研药的医生(72.5%)中,有63.2%态度发生转变,表示如果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则会推荐使用。
2012年,国务院引发关于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及“全面提高仿制药质量。对2007年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前批准的仿制药,分期分批与被仿制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然而,由于药品审评严重积压、评价系统不健全等原因,上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开展不足两年便戛然而止。时隔两年,在总结上一次的问题后,国家再次启动新一轮“评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6年5月26日发布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有关事项的公告(2016年第106号)及《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程序》的公告。
此次“评价”计划将于2018年底前完成,涉及药企2028家。上药的待评价品种数量达164,在待评榜上雄踞榜首。其他榜上有名的大户(所持批文数大于100的企业)包括华润双鹤、广州白云山、哈药集团、上海复兴医药、甘肃兰药和石药集团等。
祝所有国内药企在此轮“评价”中好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