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都脱欧了,医生们还在大医院里等什么?
2016/6/27 医学界智库

     导语:有人很形象地把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借喻为医生和医院的关系,英国像医院的专家,欧盟就是那家公立医院。那么现在英国都脱欧了,医生还在大医院里等什么?

     作者:郭俊

     来源:医学界智库

     这几天,就英国脱欧这个话题,有人很形象地把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借喻为医生和医院的关系,英国像医院的专家,欧盟就是那家公立医院。

     那么现在英国都脱欧了,医生还在大医院里等什么?

     事实上,医生与医院的关系,在没有科学标准判断的前提下,其真正关系很多时候是模糊不清的。当然,真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候,做不到逻辑上完美的自洽。

     换句话说,判断一个医生能否脱离公立医院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否合理,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是否现今只有少数医生,而多数医生并不为之付出任何代价;从政策角度来看,就是这个办法是否最大程度上地尊重了医生的自由意志。

     如果医生与医院关系之间有了过多的主观判断空间,就注定会充斥着人为的谬误和偏见,就像目前的多点执业制度,能不能多点执业很多时候跟医生素质并无太大关系,就是医院的目的与医生的选择不一致,双方有着太多的主观判断,医院方面认为医生过度自由执业不仅影响自身的效益,还会给社会办医体系带来紊乱,对名医的追逐必然会导致就医成本上升。而医生方面认为过多地被体质束缚,得不到合理的付出报酬,容易产生医疗闲置现象,最终不利于医疗事业的发展。

     医生自由执业必定是一种新型的价值体现

    

     暂且不对医生和医院的这种关系差异做出价值判断,但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是:医生自由执业必定是一种新型的价值体现。一个医生是否能够放弃体制依赖,是否能够撇清与医院的关系,取决于医生的满足需求,包括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内。而目前能够正真脱离体质,撇清关系的仍然仅是社会中的一小部分人医生,这种价值体现并没制定出一个行为准则:一个医生“必须做什么”。

     显然,对于愿意与医院撇清关系的医生来说,在自由执业之前,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自身是否具有过硬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否具有足够的抗压力。能受多大委屈,才能成多大事儿,这是一定的。

     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加剧了医疗资源的不公平

     众所周知,规模越大的医院,医疗资源越稀缺。在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上,本应该有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但现行的医疗制度却恰好相反,这就好像是医生们脚下的“独木桥”在金字塔底部还都粗细相同,但越靠近金字塔上方,粗细的差距越大。

     为什么大多数医生仍安静地工作在公立医院这样的体制之中,还将之视为人之常情、理所当然?是因为医生有了什么“权利”,而自由地选择这么工作?还是因为医生根本没有权利,所以不得不如此屈从地工作着?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甲医生的公平或许就是乙医生的不公平。医生价值体现其实和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上有分歧。就公平的标准来说,有医生想在体制内胜出,有权制定标准的人已经开始修改游戏规则。有医生想在体制外胜出,却没有人制定标准,这本身已是不公。

     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的新策略

    

     鉴于医疗市场中的竞争以及与市场中激烈的碰撞与理性的呈现,从长远来看,多点执业是绕过自由执业的另一个机会,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多点执业是一个伪命题,更别说要绕过自由执业了。对任何普通医生来说,不敢走出体制不是一个医生的个人“权利”问题,而是有着各种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

     目前,多点执业的选择,正是医疗体制通过顶层设计自我完善,帮助医务工作者摆脱医院的垄断,获得劳动议价的途径。而且这种执业方式规避了医生独立开业缺乏资金、缺乏危机处理能力的风险。

     我曾在《医生自由执业:为何任重道远》一文中已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文中无意于奢谈医生的勇敢,因为我明白,医生工作在一个令人勇敢不起来的医疗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勇敢是常态,勇敢是极少的例外。

     我也不会天真地以为,普通医生只是因为读到了某些勇敢自由执业医生的事迹(如勇敢的张强、林锋医生)就会勇敢起来。毕竟现有制度本身就是医生团队中最为恐惧的代价。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