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华就医:谁将吞下百亿市场?
2016/7/2 医学界智库

     导语:中国境内有着一百多万的外籍常住人口,他们的就医需求成就了一些高端医疗机构,毫无疑问,随着全球经济的高度融合,在华的外籍人员会越来越多,而这份市场也会越来越大……

     作者:杨馨

     来源:医学界智库

     “中国境内,外籍常居人口有一百多万,这么多人,怎么可能没有就医需求?”外籍人士在线就医预约平台Cyclinic创始人郝希纯告诉医学界智库记者:“市场需求存在,痛点也存在——这个痛点还非常痛。”

    

     沟通困难,体系陌生

    

     今年是德国人Eckhard Goessl来中国的第十四年,但他仍然恐惧在中国就医。

     “我去看感冒,从进去开始,每个人都给我一张单子,让我找下一个人,但找下一个人到底干什么他们根本说不清楚,这点让我最困惑”,Eckhard说到他在中国公立医院的就诊经历时提到:“而当真正开始看诊时,很多陌生人会伸脖子看进诊室,好像就要看看这个外国人是不是比他们多长了几颗牙,整个看诊过程中我是毫无隐私的。”

     Eckhard的经历不是个案。与医生的沟通不畅,外籍人士对于中国医疗体系的不熟悉都造成了外籍人士现存的在华就医困境。

     而这跟就医场景的专业性直接相关,与其他生活场景不同,像Eckhard这样的外籍人士也许已经能够应付生活中的一般事务,但是当具体到看病时,他仍然无法完成与医生的独立沟通;而通常欧美国家盛行的医疗体系,又与中国的截然不同,患者很难完成无缝对接。

     挂号平台就医160创始人罗宁政将诸如Eckhard这样的外国人在华就医遇到的困难分为两类:服务质量和就医体系。

     “我们已经关注到了这块市场,在华常居外国人就医存在很大的困难,当然就存在需求。”罗宁政说:“首先第一件事,他们一进入医院,估计就被人流量吓到了。根据我们的观察,北京上海的外国人可能会选择去国际医院,比如和睦家,广东的外籍人士可能就会去香港看病。”

     外籍人士的就医需求成为了近来高端医疗机构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罗宁政总结,比起公立医院,他们显然是更倾向于在这些机构就医。

     细分线下机构

     线下机构也的确很早就嗅到了这块市场。

     创立之初就自我定位为“服务于驻华使节和跨国企业的外国雇员”的和睦家就是外界认知度比较高的一家外资医院。早在1997年,第一家和睦家就落地北京,目前已与多家国外保险合作,实行支付直接理赔。目前在这个细分市场中,和睦家仍占据相当部分份额。

     但一个现状是,中国一直处于激烈变化中,外国人就医市场也同样。

     早期在华常居的中国人多是以外派中国的公司高管和政府官员为主,收入较高,同样医疗赔付额度也比较高。而现在在华常居中国人社会阶层则呈现了多样性。

     “目前来说,在华外籍人士占比最高的是留学生,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上升”,外籍人士生活智能服务平台AnyHelper创始人陈建宇博士分析道:“其次就是一些普通公司雇员或个人创业者,现在来说,外派高管或政府人士相对占比肯定比以前少了。”

     上海仁爱医院国际部市场部李先生(化名)也有同样看法:“以上海为例,我们看到更多的外籍人士相关就医需求来自一些普通的工薪阶层,而他们的保险公司对于控费就会有更多需求。而我们机构的费用相对来说,更能够满足这些客户及客户保险公司的需求。”

     和睦家一次出诊费是一千多块,如果是急诊那就要上升到五千多块,这个费用其实是比较高的——李先生为医学界智库算了一笔账:“但我们的出诊费是500块,复诊也不过350块,在费用这块,我们至少比和睦家少了三分之一。”

     “我们的费用目前已经到达了医疗质量与保险控费的平衡点”,李先生认为。

     如果他的论断的确成立的话,那对于目前在华占主流的外籍人群来说,的确能够起到很大吸引力。仁爱医院也对市场表示了足够信心,近期开辟了更大的就医空间,希望吸引更多外籍患者。

     互联网改造

     如果说利用商业保险去私立医疗机构是一种解决外籍人士在华就医问题的思路,那么用互联网对外籍人士公立医院就医体验进行改造则是另一种思路。

     一类改造是以Anyhelper为代表外籍人士在华生活服务平台。就医作为常用场景之一,AnyHelper通过在线客服和人工智能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我们目前比较主要的客户是留学生,他们都使用学生医保,需要去医保所指定的公立医院才能报销,他们可能对医疗机构没有工作人士那么多选择权”,AnyHelper创始人陈建宇博士说到:“而AnyHelper则能够为他们去这些公立医院就医提供帮助。前期,我们可能会帮助客人进行确认院址,基本疾病症状翻译等。而在就诊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完成比如化验单翻译等工作。”

     而另一个互联网创业项目Cyclinic和其创始人郝希纯则完全瞄准了医疗这一细分领域。

     去年年底开始运行的Cyclinic瞄准了在华常居外国人这一群体,以外国人熟悉的家庭医生模式为就医模式,搭建了一个互联网平台,将外国患者与经平台筛选过的医生连接起来。

     筛选指医疗水平和语言能力两方面的筛选。“在保证医生水平的前提下,我们在整个医疗环节希望投入人力资源越少越好,而且我认为翻译是有损就医体验的”,郝希纯说:“因此我们希望进入到平台的医生都是能和患者无障碍沟通的。这可能是目前对中国医生最大的一个门槛。”

     同时,Cyclinic鼓励医生利用空余碎片时间,在平台合作社区医院为用户就诊,与公立医院的高人流量和医生的密集看诊时间错开,从而提升用户整体的就医体验。

     Eckhard就是Cyclinic的用户,利用平台进行了两次就诊,单次花费120人民币左右,都可以用他在中国缴纳的医保报销。

     目前为止,Cyclinic在宁波地区已经拥有60余名签约医生,以宁波地区三甲医院医生为主,社区医生为补充,基本已经能够完全承载了宁波外籍人士的就医需求。“宁波目前有两万左右常居在华外籍人士,而我们已经完成了其中70%的覆盖”,郝希纯告诉医学界智库记者:“去年到今年,通过我们平台的医生预约已经达到了五百个左右。”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