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卖完服务后,到底谁来买单?
2016/7/18 医学界智库

     导语:我们的医院就像是卖汽车的,卖了之后就不管了,没有售后服务,病人回家后,没人帮他保养维护

     作者:杨馨

     来源:医学界智库

     “我们的医院就像是卖汽车的,卖了之后就不管了,没有售后服务,病人回家后,没人帮他保养维护。”北京和睦家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主任此前对外说到:“我们都知道心血管预防最重要,但是那么多大医院,还是看了一次就不管后续。”

     中国的现代医学和医院发展到现在不可谓不发达,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医生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并不逊色,可除去技术,服务意识并不占领先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落后的——这的确是目前医院的现状,但是是什么造成了现状,这个现状又可以得到改善吗?

     7月16日,医学界旗下医米调研联合上海贝壳社举办了线下沙龙分享活动,好人生集团创始人汤子欧博士在会上表示,其实要搞清楚目前医院服务意识的滞后原因,首先要搞清楚,目前谁在为医院服务买单。

     政府买单

    

     “就中国目前状况而言,是政府在为医疗服务买单”,汤子欧博士指出:“我认为由政府运作,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运营到目前的水平,其实是非常高效的。”

     由政府而非市场买单,把医学治疗做成一个服务的可能性就显得不那么高了。

     汤子欧博士与好人生集团在2013年于美国梅奥诊所达成合作,此前汤子欧博士本人也曾任上海市医疗保险局评估项目组组长,对中美医疗行业都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目前的现状,跟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情况十分类似。

     “我曾经看过一组数据,在七十年代,美国医院药企在大健康产业的占比为95%,而到2011年,这个比例为33%。”

     医院和医药在产业中的占比降低,并不意味着它们体量的萎缩,医院上下游产业链的逐步丰富和扩充,让医院和医药不再是产业主体。汤子欧博士说:“我认为,未来的医院一定是向前向后延伸的,比如梅奥诊所(Mayo Clinic)孙子辈的公司,就涉及保险、健康管理等领域。”

     医师角度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科主治医师徐海淞博士从医师的角度对问题做出了解析。

     “拿我自己来说,我早上就有门诊,昨晚门诊才过来参会,一个早上我看了一百多个病人”,徐博士说道:“这么大的门诊量,从我作为一个医生的角度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准确进行诊断无疑是第一要务。”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一些有经济条件的患者选择到海外进行就医,他们可能会发现,的确在国外,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的时间更多。但这意味着中国的医生没有服务意识吗?

     “我自己在美国呆了两年多,国外的医疗环境对患者,甚至对医生来说,都是更友好的。一个医生一天看四到五个病人,就可以活得很好。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个优质的医疗服务才能够实现。”

     在美国,这样的医疗服务是由保险公司为医生的劳动付费,而未来,中国要实现同质服务的话,那将由谁来担任支付角色呢?

     回归社区

    

     医米调研总监杨传敏认为,在未来,疾病管理的上下游环节或许可以在社区完成。

     “我们之前做过一个调研,其中涉及到医疗可穿戴设备的问题”,杨传敏说到:“我们发现,其实医师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接受度非常高。”

     对此,杨传敏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患者通过可穿戴设备,自己或者家人帮助测量各项数据,下一步上传至互联网,通过现在已经较为发达的在线问诊平台咨询医生,医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回答。

     这事实上一部分解决了分级诊疗的问题:慢病管理其实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但是现在来看,主流患者都直接进入了医院渠道,社区医疗发展并不理想。但空白造成机遇,未来互联网是否能真正成为助力,完成社区医疗真正使命,这正是新进入行业互联网企业要完成的命题。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