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是高专业门槛和低社会门槛,媒体行业是低专业门槛和高社会门槛?
2016/7/19 医学界智库

     导语:医疗体制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医生和患者,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种落后于时代的医疗体制的受害者,医患关系无疑是这种体制问题衍生出来的又一大问题。

     作者:郭俊

     来源:医学界智库

     近日,看了医学界创始人、陈奇锐CEO在医学界智库推送的文章《医患矛盾激化,原因不在媒体在体制!》。这篇文章观点确实新奇,可见作者不乏理性、睿智的思考,但由于医患关系问题的复杂性,笔者认为许多医疗方面的反思还停留在表层,而没有触及社会伦理层面。因为一旦深入到伦理维度,就不能简单的以体制规则、专业情怀或者是否专业来说事儿。

     医患关系激化:媒体有推波助澜之嫌,但躲不开体制硬伤

    

     最近的各种暴力伤医事件、医闹事件都指向一个重要的的根源:医疗体制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医生和患者,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种落后于时代的医疗体制的受害者,医患关系无疑是这种体制问题衍生出来的又一大问题。

     而在当下医患矛盾还没有得到公认的量化标准之际,媒体报道“医患矛盾不断升级”无疑是在这种体制硬伤上伤上加上,因为简单的记录、报道,没有任何理性的分析、导流,就是在激发国民的暴躁情绪,大片的杀医伤医事件屡上报端后,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现象最终会变成了:原来杀一个医生这么容易。如果还有些无良媒体添油加醋,来个“独家报道”,恐怕真没有人敢当医生了。

     医患矛盾的激化,“防御性医疗”大行其道

    

     众所周知,医学本身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一旦治疗失败,患者和家属遭受的病痛、对医生累积的不满、承担高额费用的压力可能在一瞬间同时爆发,难免导致激烈的医患冲突。因而,中国医生群体在从现行医疗体制的灰色地带获利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就是直接承担这一体制造成的医患冲突的风险。

     医生对疾病的认知虽然有着手术刀般的冷静和深刻,但也可能被处于病痛之中的患者视为冷漠、麻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医疗真正站出来为自己理性发声的不多。也因为很多时候,医务人员的努力是无法对这个社会的进步起到作用。

     因此,这也就促成了当下“防御性医疗”大行其道的现象,什么事情都说一半,什么事情都留个底,因为不留底、全透明的一个后果就是稍有差池,医闹的铁锤就会敲在你的头上。

     医疗行业的高专业门槛和低社会门槛

    

     高专业门槛指的是医疗从业者需要经过很高的专业训练水平之后才能入门;其后又要经过漫长的实践积累过程,才能走向成熟。所谓低社会门槛,指的是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需要使用这项服务,每个人对医疗健康知识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并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医疗决策的过程。这两个门槛“一高一低”的特点,决定了医疗必然是一个令人困惑又充满潜在冲突的领域。

     媒体行业是低专业门槛和高社会门槛

    

     媒体行业特点正好与医疗行业相反,这里说媒体的专业门槛低似有贬低该行业之嫌,但简单的事实是,一个具有正常讲话和写字能力的人都可以在媒体行业入行,而一个真正合格的记者,则在专业门槛之外的其他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对社会、人性、文化、历史有深入的理解;强烈的责任感,深厚的阅历和高度的理性;在沟通与表达能力、观察力、逻辑性等方面都需要具备优秀的品质。有人说,“记者应该成为最博学的人”,这无疑是一个高社会门槛。

     现在有太多的媒体,以医疗门外汉的身份,配以满嘴跑火车的乖张任性、吹牛耍泼等真人秀风格,搅局医疗行业。很长时间里热衷于报道医疗各类活动的负面新闻,而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医疗的变化与进步则关注甚少。

     在我看来,媒体做新闻应该是一个社会价值远远大于经济价值的事业,而不是每天像蜗牛一样慢慢地往前爬,如果坚持发掘能够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新闻真相,这需要媒体人对媒体理想的坚守,更重要的是,要坚信在这个利益复杂的时代,进行专业主义的调查和报道,这无疑对这个社会是有价值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