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后,脱离体制的他又一次站上了讲台
2016/8/2 医学界智库

     导语:非公办医除了医疗之外,也可以去勇于承担一部分教学、研究的任务

     作者:杨馨

     来源:医学界智库

     2016年7月31日上午,宋冬雷给冬雷脑科集团神经介入培训班学员上了一节课:他实时操作了一台动脉瘤手术,这是宋最为擅长的项目之一,也是他任职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任学科带头人时的固定教学内容。

    

     但这次教学,距离宋冬雷上次站在讲台已经有三年之久——2013年,宋冬雷离开了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后自己创立了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从机构运营资本性质而言,宋冬雷不再是公立医院的医生,也就是所谓的“脱离了体制”。

    

     作为社会办医机构,宋似乎已经失去了他以往医教研中最核心的位置。但时隔三年后,他以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的名义,开办了神经介入培训学院。此后将每年举办一届,对学员任职单位不做特别要求。

     “外面有一些人认为宋冬雷从体制中出来就是单纯为了赚钱,”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说到:“但这次宋冬雷和脑科集团做培训班事实就证明了,非公办医除了医疗之外,也可以去勇于承担一部分教学、研究的任务。”

     医生培训体系

     来自安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杨飞是这次冬雷脑科集团神经介入培训班的学员,此前,他也曾于2000~2006年在华山医院进修。

     他向医学界智库记者形容,就是在那段时间,宋冬雷带领他“进了神经外科的大门”——这也同样是他这次决定参与培训的原因。

    

     已经与数家非公医疗机构达成合作的上海浦南医院院长刘卫东认为,这就是非公医疗参与到医生培训体系里的意义。

     “我们国家像宋冬雷这样顶尖的大专家水平是非常高的,但是整体国家医疗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医院与医院之间不平衡,医生与医生之间不平衡。要怎么解决?医疗本质是不分公私的,高水平的都实际参与到这个体系中来,未来才更能谈发展这件事。”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黄翼然同样认为,培训对于医生来说,是尤其重要的。

     “医生是终身学习的职业”,黄翼然说:“我自己就是上海卫生系统百人计划培养出来的医生,至今收益良多。像宋冬雷这样级别的专家出来做医生培训,对医生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宋冬雷和冬雷脑科集团显然也十分重视这次三年后的重回讲台。宋冬雷告诉记者:“我们投入了所有的核心专家资源,比如在技术上,我们引入了VR辅助教学,光是建模,就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

     “非公办机构想要办好教学,投入更大。”宋冬雷总结。

     配套支持

     前同济医院心血管专家,现泓心医生集团创始人于泓认为,对于医生创业团队,实际地建立起医生培训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通过对青年医生系统的培养”,于泓说到:“可以很有效地吸收医生资源,又能够实现统一内部理念的团队管理目标。”

     但于泓也同时提到,现在非公办医做医生培训,仍然在很多方面与公立医院有比较大的差距。

     “比如年轻研究生在选择平台时,在现在情况下,是否会更倾向于加入公立医院?”于泓提到:“而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是否会更倾向于流向公立医院?”

     上海市卫计委科教处张堪处长认为,上海作为中国医疗的高地,更应该动员各种力量,进一步促进“医疗水平走向顶峰。”

     “比如科研部分”,张堪提到:“早在几年之前,上海卫计委已经划出了非公办医机构的专门版块,来申请卫生局局级课题。”

    

     “像宋冬雷这样的专家,是具有品牌意义的医生”,张堪最后总结:“对于整个行业有着Model的意义。由他们出头,做一些像培训这样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鼓励的;在这些事情上,医疗机构并不应该由公私性质来进行划分。”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