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桥: 我为什么要放弃美国诊所回中国开医院?
2016/9/2 医学界智库
导语:在拥有自己的诊所十年后,郭雨桥却在2002年选择回到上海,开始人生中第二次创业:上海美华妇儿医院
作者:杨馨
来源:医学界智库
上海美华妇儿医院已经是郭雨桥的第二次创业。
他的第一次创业是早在1992年,在纽约开起来的一间私人诊所——1984年郭雨桥大学毕业后,就选择留学美国并考取了美国医师执业牌照。

(郭雨桥于美国)
但在拥有自己的诊所十年后,郭雨桥却在2002年选择回到上海,开始人生中第二次创业:上海美华妇儿医院。
“当然很多人不理解我”,郭雨桥告诉记者:“但是我认为,选择回国,选择创业和选择上海,都是我不后悔的选择。”
美国梦
截止目前,郭雨桥本科的同班同学一大半仍然留在美国。
这跟他们的本科背景有关系:郭雨桥就读的是广州中山医科大第一届全英班,包括医学教学内容在内,都采用英语教授。这在上世纪90年代,的确比较少见——而当时的毕业生,大多选择去到了国外继续学习。
郭雨桥也是其中一位,他和他的同学们组成了中国大陆最早一批美国留学生:在当时,“留学”,还是一个绝对的小众选择。
这也让郭雨桥的美国之路比其他人显得更加平坦:1992年,当他的诊所在美国开张后,他几乎没有为客源的问题发过愁:在接触华人患者上,他显然更具优势。

(郭雨桥与外籍患者)
市场证明了郭雨桥的判断:他的诊所在竞争激烈的纽约活了下来,还活得非常好。在世俗的标准上,郭雨桥的“美国梦”已经完成了。
可是,他却嗅到了来自国内的悄然变化。
“大概是在1994年左右,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刚好上映”,郭雨桥回忆:“从大陆来美国的人一下子变多了,而且一下子变富裕了:很多人专程跑来美国就是来生孩子。”
郭雨桥看到机会,顺应市场需求与合伙人一起开了连锁诊所:纽约宝康妇产中心。
——他也决定回国看看,国内情况到底怎样了。
国内发展
郭雨桥的第一次回国并不顺利——甚至是被吓到了。
“1998年我第一次回来,回来探探路,在上海”,郭雨桥描述:“当时就是一个大工地,所有地方都在敲敲打打。”
“还不是时候”,郭雨桥判断,他又回到了美国——但当他2002年又回到上海考察时,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到处都是新楼”,郭雨桥描述:“我在美国能感到国内在变,变得很快。但当你真正实际看到时,还是会惊讶,国内实在变化地太快了。”
他决定回国创业——面对一个如此大,发展得如此之快的市场,任何人不心动都很难。
但郭雨桥选择的切面却很实际:他与华山医院合作,拓出了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接待一些领事馆的夫人。
早在1997年,华山医院就开辟了国际医疗业务,且“华山医院当时的妇产科并不是他们主流发展的科室”,郭雨桥回忆:“这给了美华在院内的发展空间。”
西式的医疗运营模式的确给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带来了冲击:郭雨桥的美华妇儿在开始运营之前,将自己楼层的电梯进行了装修,当时很多科主任直接表示了反对。
“我们的患者出院时还用车送他们出院”,郭雨桥说:“一些比较传统的医生可能会觉得,这‘不像医院’。”
但事实证明患者是接受的——2002年,美华开始经营的第一个月,郭雨桥和他的美华妇儿的营业额是十九万,到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一百五十万。
回流与选择
即使到现在,像郭雨桥一样从国外回到中国的医生,也仍然是少数。可以理解,对于已经在海外执业的医师而言,重新回到国内的确不是最吸引人的选择。
但是对于像郭雨桥一样的医疗行业创业者而言,回国的意义则完全不同。
中国市场实在是太大了——郭雨桥以上海为例:“上海有两千多万人口,这在国外就是一整个国家的量级。在这么大的市场里,我耕耘二十年,也仍然有发展潜力。”
同样是因为体量足够大,这个市场也可以容纳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竞争者。
“我2000年初回到上海创业时,像美华一样定位高端的妇产医院几乎没有,”郭雨桥告诉记者:“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进入这个领域。”这个市场仍然是足够的蓝海。而且医疗这个行业,一个最大的特性就是:“自己做的足够好就能够活下去,跟别人其实关系并不大。”
未来,郭雨桥认为,国内的环境会对像他一样的创业者更加友好。
“之前我们收到的患者可能是60后、70后”,郭雨桥说道:“但现在我们的主流是80后,甚至一部分90后。他们对医院的需求和以往都不再一样,而我们这些区别于传统公立医院的医院创业者,将会面对更大的市场与机会。”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