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大咖谈互联网医院:有80%可能会关掉
2016/9/24 医学界智库

     导语:“当我们内部探讨是否做互联网医院这件事的时候”,微医创始人廖杰远提到:“那时候我们认为有80%的可能做出来会被关掉——因为这更像是政府能去做的事情。”

     作者:杨馨

     来源:医学界智库

     由微医集团与桐乡市乌镇两级政府联合创办的互联网医院即将迎来周年。

     前身为挂号网的微医集团从连接医院开始,步步布局,力图将医疗服务逐步下沉,单位已经细化到了药店:截止到目前,根据创始人廖杰远给出的数据,全国已经有5800多家药店接入其一手创立的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的特点就是没有围墙”,廖杰远说:“那我们就要将没有围墙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规避风险

     规避风险是互联网医院首先要做的事,廖杰远认为。

     “互联网医院一定要严谨——我们不做初诊”,廖说:“我们只做复诊和会诊;初诊我们只做分诊和义诊。”

     很多人对于远程诊疗的第一个质疑来自于“患者与医生都没有见过面”——那我们就采取这样的方法:每天通过微医渠道寻求初诊的一两百万病人,我们直接将他们分流到线下。通过线下流程,让患者把该做的诊断全部做了,数据则由医院或者个人完成传输,随后的复诊和会诊则在我们的远程诊疗平台上完成。

     这样一来——廖提到:“法律义务关系有了,档案也建立了,”远程医疗潜在的大部分风险也被合理规避了。

     业界有声音认为,一些病种,诸如精神方面的疾病,完全可以通过远程诊疗完成初诊的,但是廖对此仍持保留态度。

     “远程诊疗逐步做下去”,廖说:“也许就会像美国一样,建立起不同病种的远程诊疗路径”,但就目前而言,这仍然是在过程中的事情。

     市场基数能够为廖的选择提供佐证,复诊市场已经有了巨大的体量:全国每年76亿的诊疗量,有超过40亿为复诊。

     技术门槛

     技术背景出身的廖杰远认为,尽管身处医疗行业,但是要做互联网医院,技术是一道大门槛。

     “互联网医院仍然是平台,做一个平台就代表几件事:全国的医生会在这里进行跨省多点执业,大量的病人会在这里交互与吞吐。这要求什么?那就是IT技术一定要过关。”

     廖以微信与米聊的“战争”为例。

     微信与米聊前后上线,廖提到,但是大约在三个月后米聊基本就出局了,主要原因是当大量的用户涌入时,技术后台却无法支撑庞大用户量,导致米聊用户出现频繁掉线现象。而张小龙之前做QQ邮箱时有足够好的技术沉淀——廖的意思是,做平台,前期的技术沉淀是战役的决定性因素。

     而当越过技术门槛,互联网医院就必须凸显差别。在廖看来,一家互联网医院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是否拥有医疗机构牌照。

     “互联网医院有了牌照,他就可以开药,能够诊断,这是尤为重要的。”廖说道。

     已经尝到“甜头”的他显然明白资质在医疗这个行业尤为特殊的地位。廖表示,在未来他希望,将乌镇互联网医院建设为“全国医生跨省多点执业注册中心。”

     截止目前,根据他给出的数据,乌镇互联网医院已经完成一年两三万人次诊疗量。

     “这已经可以与三甲医院规模进行比较了,”廖提到:“而且目前的趋势显然是还在增长的。”

     未来

     廖杰远和微医未来最为关注的领域是健康险与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是目前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如果说按照计划,依人头付费,每个人一百多元人民币支出的话,那这就是上千亿的额度。”

     这个额度足以完成整个基层医疗体系的改造——廖认为。

     而他希望微医与互联网医院能参与其中,尤其凸显远程培训对于家庭医生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

     而廖则将健康险设想为微医最终实现营利的重要渠道。

     “数据说明问题,今年1到6月,中国寿险额为1.28亿,而健康险不过是寿险零头的零头,”廖说到:“从全世界看来,健康险超过寿险一定是大趋势,这一定是个蓬勃发展的市场。”

     微医目前已经拥有327万健康险用户,而廖杰远的态度显然表明,微医对于健康险市场的兴趣,并不止于此。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