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系列】海外寻宝,时机到了吗?
2014/11/19 E药经理人

     新药特刊预告:《由医学科学联络官带来的差异化营销》、《中医药的创新囧途》、《CRO嬗变》、《临床试验的挑战在于缺少专业现场管理组织》、《当大家都在说慢和人少的时候》、《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国生变》、《赌药》、《医药园区的生意经》……在回复栏里发送“新药”两字,会有更新中的惊喜。“中 国企业有去海外买产品的吗?还真没什么印象。”长期关注医药投资领域的北京欧博方医药科技公司董事长李靖开门见山,之所以没印象是因为截至目前“实在很难说出什么成功的案例。”

     去年,海正药业(以下称“海正”)、先声药业、恒瑞医药和复星医药等知名药企先后与国外公司达成新药共同开发或专利授权的合作,去国外“买药”似乎正渐渐形成一种气候。而海正与美国制药公司克莱瑞恩因一个新药项目的Ⅲ期临床结果未达预计,发生一场决裂又和好的风波,更是广为人知。如今回顾海正的这笔买卖,虽然结果看似意外,却似乎蕴藏着必然。1海正输了吗

     “花钱买鱼,借池养鱼,放水养鱼,筑池养鱼”是海正自创的“鱼论”哲学,没有想到,靠着这套多年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打天下的海正,初次外出“买鱼”却栽了跟头。

     2013年1月12日,海正与克莱瑞恩达成技术开发协议,一次性支付500万美元用于购买克莱瑞恩的在研新药ThermoDox(热敏脂质体包裹阿霉素)在中国的独家经销许可排他权。23日,双方又签署了开发和销售意向性协议,约定将ThermoDox在中国的独占许可权和商标使用权授予海正,初始费用5500万美元,分期支付,之前的500万美元转为第一部分费用,第二部分于协议签署后60日内支付。协议还约定,Ⅲ期临床结果揭盲后,海正若终止协议,已支付款项将不予返还。否则,需再支付500万美元。

     然而,ThermoDox的Ⅲ期临床并没有达到主要临床研究终点。海正于同月31日宣布将终止与克莱瑞恩的协议,并且不再支付后续费用。这一行为引发两方各自股价大跌,克莱瑞恩更是从市值3亿掉到3000多万美元。由于被质疑早就知道Ⅲ期临床的数据,但并未公布,克莱瑞恩还在美国遭到集体起诉。

     有人说,海正与克莱瑞恩共同承担研发风险,他们的协议具一定博弈成分。而事实上,早在海正与克莱瑞恩签订技术开发合同时,就有美股投资者从药学角度发文看空克莱瑞恩,后还炫耀其通过做空该股大赚一笔。抛开对临床数据的一切专业性分析,显见的疑点在于新配方的ThermoDoxⅡ期临床数据公布后,迟迟没有大药厂抛出橄榄枝;搭上海正后还不断推迟公布Ⅲ期临床数据并不断修改临床方案。

     “在美国,Ⅱ期临床的数据好就有大公司收购,找钱一点都不难,根本没必要向中国人要钱。甚至,有专事购买完成Ⅱ期临床的优秀项目做开发的,获得药品批文再卖掉,已经形成产业。”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国内与美国公司的差距不仅是知识还有谈判技巧等各方面。”采访中,不止一位采访对象重申,好的产品无法入中国人腰包。

     那么,海正是缺乏经验吗?有分析指出,以相当于对方市值3%的价格买其主打产品,加之中国是该药适应证HCC(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海正不是外行。正因为知道Ⅱ期数据好轮不到不具市场开发和报批经验的中国企业,价钱也绝不止500万,所以下了赌注。而海正这种寻找新产品的模式,在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中存在是有合理性的,只是“错误地估计了风险,而不是市场大小。”

     虽是在Ⅲ期出结果之前签约付款,但海正透露,与克莱瑞恩就技术、商业供货等已谈判两年。这期间,对于ThermoDox在肝癌治疗上的药学、医学及临床研究等进行了客观认真的评价以及市场调研,对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且,尽管于2012年5月就签订了ThermoDox的长期商业供货协议,海正也一直未进一步签约,并拖延了付款时间。

     据了解,美国企业早年都是等到批文后再决定收购,这样风险比较小,当然付出也高很多。而提前购买,共同开发是近十年来的一种趋势。但也要有足够经验的人解释临床数据才能尽量把风险降低。所以,中国企业想要真正走出国门,须尽快掌握国际新药开发和资本使用的技巧,而参与是最好的途径。

     去年7月19日,海正和克莱瑞恩签订谅解备忘录,继续推进ThermoDox。至今还没有新的消息。

     2先看全再看好

     对于海正“买鱼”失利,李靖认为,不能说海正的选择没有眼光,也远谈不上失败,“联合开发的合作协议都处在药品研发早期阶段,还在临床谁会知道将来成功不成功,美国在研药物最后能成药的只有3%~4%,这种失策太正常了。”有人表示,500万美金投新药并不多。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每年有10%的净利已是非常成功。这是因为,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就是这么低,而一个药物的成功上市,除了各个环节都必须打通外,运气也占很大成分。

     尽管,以复星医药、绿叶制药等大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这些年一直在加强对外合作,但要找出真正有借鉴性的成功案例并不容易,或者说谈“成功”二字为时尚早。“我们评价一个投资机构,要看它一、二十年的业绩和回报率。中国的对外投资刚刚起步,根本没什么规律和决策可言,医药企业更是如此,成功与否都无法盖棺定论。”

     不过,不论成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的话,以目前看来,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算是比较有眼光的选择。8年的临床期结束,阿帕替尼已审批完毕即将上市。这是全球第一个晚期胃癌标准化治疗失败后被证实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它以几乎零负评赢得各方关注。申银万国分析师丁丹认为阿帕替尼销售具备爆发性,医保、招标都不是限制它快速上量的因素,其不仅2015年有望实现3亿元收入,未来更是体量超过20亿的大品种。“阿帕替尼是十几年前在美国花了几万美金买的。”知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但这具有偶然性。”

     那么,中国企业该怎样找产品呢?

     绿叶制药董事长刘殿波表示,“要么把我们需要的产品拿进来自己做,要么把我们的非战略品种拿出去别人做,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资源。都是市场的需求,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

     据行业投资人介绍,投资到好的产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看到所有的项目。中国企业目前最大问题不是没眼光,而是海外的可选项太欠缺,而且没有成熟体系去打理整个过程。“中国企业的投资基本算是道听途说,项目渠道都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给介绍几个,投资机构给推荐几个,这和细细地梳理一遍是两个概念。只有美国所有的好项目都展现在眼前,才能体现出选项目的能力。”

     国内较大的投资公司每个投资团队都有一二十人,多的达五十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一个省一个省地看。除了要参加很多会议,还要不断搜索中国有多少制药公司,有多少项目。在中国投资尚且如此,去美国就不需要了?很显然,还没有任何药企能做到这点。

     另外,所有项目都放到眼前后,考验的是判断力。中国企业历来想要走出去,大多是碰运气和投机心理,而投资发展的趋势必然是走向系统、全面、科学。“现在已经好多了,以前都是看一看差不多就投了。现在至少还要全行业对比,让专家给评价,听听各方意见。这是对的,因为所有的意见都是决策的数据点。”

     “中国投资人或企业在美国找项目雷声大雨点小。”一位跨国药企首席科学官给《E药经理人》总结了症结所在,“一方面,自身专业能力太弱,缺乏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想不劳而获。比如不愿意出首付,想让人白送;观念陈旧,太过谨小慎微,不愿为好东西出好价钱。出小钱占大便宜的心理最终只能买了次品。还有,没有按国际惯例和法律行事的习惯。”

     外企的投资则成熟、规范得多。刘殿波介绍,跨国公司在中国都有商务拓展部门,天天都在找产品,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我们有一个治疗帕金森的药,这个领域我们没队伍、没优势,与其给代理商还不如与山德士合作,山德士为此在北京、上海大开推广会。”

     礼来在中国有个十几人的团队,成年累月地针对中国所有项目进行调研、拜访。埃克替尼就是礼来的投资项目。不过,外企在中国项目投资的比例只有三百分之一。“外企的投资主要是为进入中国市场或找中国资本而不是在找研发项目,因为创新不在中国。另外,美国企业对中国企业和人有很严重的信用缺乏。”上述首席科学官说。

     资深投资人建议,国内企业要想在海外认真地找项目,就先成立一个二三十人的公司专门筛选项目。“中国有家投资机构一年看了两千多个项目投了不到十个。要有这样挖宝贝的精神才行。”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决策不科学是投资领域的现状,李靖认为,如果有大数据公司,把所有国外项目吸收进来,并能建立一个人才、信息、产品的交易平台,就会事半功倍。他透露,目前没有这样的公司,而他正在筹备。

     本文来源于《E药经理人》杂志2014年11月刊。凡注明来源“E药脸谱网”、《E药经理人》的所有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内容合作、网站合作请发邮件至y-lp@y-lp.cn

     最前线的思想火花展现复杂和冲突记录医药重大商业事件医药行业意见领袖平台

     E药经理人微信号:eyjlr2013网址:www.y-lp.com点右上角分享本文,点左下角发现精彩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