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你所不知道的上药雄心与冲刺
2014/12/24 E药经理人

     上药,正在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管控型医药集团靠拢。

     “已经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落实组织机构调整,灌输战略规划,整个集团上下都已经动起来。过程或许会有些周折,但我们坚信大方向是对的。”鲜少与媒体打交道的总裁左敏携高管团队接受了E药经理人的专访。种种迹象表明,楼定波—上药的掌舵人正在引领一场令上药脱胎换骨式的改革。

     这意味着上药将用归属凝聚离散,以整合带动协同,改变集中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的状况。这是自上而下的大集团愿景,这种顶层上的设计也决定了上药今后的成长心态和取舍方向,决定了集团架构建立的稳固性,机能系统运作的协调性。

     路遥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一个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上药这样体量的大象翩翩舞蹈的时候,谁会不刮目以待。

     整合的效果将会在明年进一步体现出来,跨国企业的今天就是上药的明天。

     一向不怎么爱动笔的上药总裁左敏一气呵成,在考察日本回国的当晚,用两个小时写了3000多字的考察感受。

     “要大,更要强,上药需要有医药集团应当表现出来的实力。”在左敏眼中,上药集团旗下十几家子公司协同不够,集团更多起“并表”的作用。不说别的,“上海医药”品牌辨识度甚至不及下属企业。而令人尴尬的是,上药旗下一些拥有悠久历史的老牌企业,整体营收通常比不过只有一个热门品种的新兴企业。

     “上药现在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初的众多日本医药企业。虽然目前医药制造业务营收已超百亿元,但这一百个亿却是几个亿几个亿拼凑起来的。”

     上药有梦,剑指“成为受人尊敬、拥有行业美誉度的领先品牌药制造商和健康领域服务商”。这一蓝图下,共识之外,更需要务实有效的实施路径。上药目前要做的,就是要打造经得起风浪的炮艇。

     “上药有3000多个生产批文,常年生产的品种约700多种,这么丰富的产品线在中国医药企业中并不多见。中国医药企业中有百年历程的不多,而上药旗下就有好几家。这些企业是有长寿基因的。这是上药腾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虽然有差距,但左敏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

     【大品种挖潜】

     2014年第三季度年报显示,上药预计全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品种有24个。但上药最大的品种参麦注射液2013年的销售额不到7亿元,独家品种丹参酮IIA3.5亿元,而重点品种培菲康也不到4亿元。

     “如果跟国内标杆企业比,我们是落后了。”左敏坦言。有些企业单个品种销售额就有几十亿元。

     上药需要这样的大品种来提振作为医药集团的竞争力。

     2013年,上药聘请了第三方机构,花了半年的时间,根据各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成熟度、竞品等情况,从常年生产的700多个品种中,经多轮筛选,确定60多个值得深耕的“潜力股”。上药将其称之为“大品种战略”。

     上药还把这60多个大品种分为三类:战略品种、重点一类品种、重点二类品种。上药特别寄望于他们选出的10多个战略品种,要求其每年的增长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能低于20%。

     上药副总裁茅建医对战略品种有这样的解读:“首先看产品的生命力。包括它的新卖点跟适应证能否支撑它持续发展;产品是否具备全部的经营要素,是否具备持续增长能力。比如,集团自身不控制产品原料,做得再大也没用。因为一旦原料被别人控制,品种发展的空间就小了。此外,战略品种一定要与同类产品形成差异化,是独特的东西,有故事可讲,这样才能做大。”

     这60多个大品种中,不仅有年销售额上亿元的拳头产品参麦注射液、培菲康,也有前些年已经停产,从3000多个批准文号中搜检出来的“藏宝制剂”,如瓜蒌皮制剂、儿科吸入制剂等。日前,上药正组织市场、研发和生产部门的人员针对这60多个品种制定“一品一策”。茅建医表示,这其实是在制定每种产品的“行动指南”。

     每次大品种的“一品一策”讨论会,茅建医都会问4个问题:产品的主要策略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管理体系是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容易回答。回答出这些问题,计划才算完成,回答不出来,就要重来。

     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药信谊”)有11个品种出现在这次的大品种清单中。总经理顾浩亮说,希望通过一品一策,每个大品种都能清晰地梳理和判断出“我们在哪里(现状分析)”、“我们去哪里(确定目标)”、“如何去(确定战略执行地图、实施路径)”。

     培菲康虽非上药独家产品,但凭借技术优势,市场占有率很高。可是要成为战略产品,培菲康还要更细致地搞清楚其销售情况、市场及产品定位、竞争情况、市场准入情况、相关销售公司情况、生产和质量状况、临床二次开发和增值拓展情况、品牌传播等多维度的调研与分析,而每个维度下又再细分了若干子项。譬如,对市场及产品定位的调研则又进一步细化为目前的市场细分、患者类型、在医患中的形象、学术影响力测试、美誉度和购买力测试等多项指标。

     在这些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适当预期未来市场发展,辅之培菲康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及预测,配合销产平衡、二次研发等各版块,最终确定培菲康未来发展目标。

     由此,培菲康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产品形象,同时,可以改变并提升培菲康在现有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持续扩大差异化竞争点。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籍此来打造微生态产品线和产品群。

     “一品一策”的时间跨度从2013年到2021年:第一个3年,产品打造;第二个3年,快速提升;第三个3年,成熟发展。

     茅建医表示,上药的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风湿免疫、麻醉、心脑血管、精神神经,未来还希望扩展肿瘤领域。事实上,上药寄希望通过“一品一策”,形成强有力的产品群的领域优势,再推动形成“一群一策”,最终形成在某些治疗领域的优势和强势的局面。

    

     【营销破题】

     在确定集团品牌架构时,上药用了一个词—“和合而生”。“和合”二字暗含了上药营销变革的思路,不做伤筋动骨的外科手术式的调整。

     前车之鉴,一家排名全国前10位的医药集团在集团化改革过程中因用力过猛而一度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2013年,上药董事长楼定波将这一年份定义为“市场年”:以市场为导向,在转型中求突破,用创新激活力。3年中,上药能否华丽起舞、轻盈冲刺,一个关键因素是,将“市场理念”深层植入上药的发展基因中,培育快速响应市场的柔性组织。

     开局伊始,上药即迈出改革关键一步。为了加强集团对下属子公司产品营销的统一“规划、服务、指导、督促”,提升集团的整体营销能力,上药着手整合营销体系,建立了营销中心。

     在此之前,上药各工业企业产供销一直都是独立的。在营销部门的设置上,既有上药信谊这样拥有2000多人销售队伍的,也有只有一个人仅负责给代理公司开票的。

     左敏希望“不伤筋动骨”就是考虑到子公司经营状况参差不齐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对有自己营销队伍,销售做得比较好的企业,营销中心只需对其重点品种的策略加以关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而对销售能力较弱的企业,则会重点扶持,一管到位。

     “像上药信谊、上药厦中、上药雷允上这种做得好的公司肯定不用动,但是有些资源要共享,比如市场准入这类。”左敏解释。

     “我们绝不照搬跨国公司的模式,也不完全简单模仿已有的整合模式,我们要建立具有上药独特模式的营销体系。”左敏再三强调。

     集团营销中心下设营销一部(医院自营终端推广为主)、营销二部(精细化代理为主)和营销三部(OTC为主)。营销一部以上药中西的医药销售团队为主;营销二部以上药信谊的团队为主体;营销三部以上药中华作为销售平台,组建一支新的团队。最终,营销一、二部将占据上药整个工业销售的70%~80%,实现整体的营销可控。

     “我们正在打造一支中央军。”左敏这样评价。

     当过医生,进过外企,副总裁茅建医也兼任营销一部负责人。他曾经操盘2010年中西医药和三维医药两个企业的重组。合并后的上药中西走的是外企营销路线,短短几年,规模发展到十几亿元。因其销售模式以终端推广为主,被集团作为表率放到营销一部平台,推动集团终端推广的发展。

     茅建医手下的营销一部大概500多人,目前主要做风湿、麻醉、心血管、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5条产品线,都是上药产品线中相对比较成熟的,“这些产品在各自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每年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有基本可覆盖全国的队伍。比如心血管,有几个将近10亿的品种,但之前的终端推广能力不强。”营销一部今年的销售规模大概13.5亿元,预计明年达到20亿元,最终占到集团整个工业销售的30%~40%是营销一部的目标。

     作为营销二部的负责人,顾浩亮现在80%的精力放在上药信谊和上药新亚两个企业。上药新亚是抗生素领域的领先企业,有15亿元的规模,但因为这几年抗生素市场发生较大变化,也面临营销转型问题。因此,被集团作为重点扶持企业交给了营销二部。这是上药的另一个战略部署,要求三个营销管理部在策略、制度、流程和信息化建设、产销协调等方面,不仅做出可复制的模板,还要以“规划、服务、指导、督促”八字方针为指导,肩负全面改善其他子公司的销售状况等工作。

     “上药新亚的策略和上药信谊是不同的。上药新亚的销售策略需要较大调整,来适应目前的抗生素市场环境。之后会由营销二部结合现有的资源打造营销资源共享的销售模式。”顾浩亮曾经在上药信谊内部做过类似的营销整合,下属10多家企业,通过综合分析,提出集中营销的概念。

    

     “只有大品种引领下的营销才有竞争力。”顾浩亮表示。“过去产品的销售没有策略,没有长远的品种规划,但通过整合,可以看到过去3年重点品种增长的速度要超过行业平均值。如果能够规划好这些品种的后3年,那么将来它们的增长会更好。”

     “我不会让大家全体起立,然后一下坐到一条船上来,没必要。”左敏表示,营销整合是一个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关键是我们的大方向正确。”

     上药的垂直化营销整合成效初现。今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整体销售同比增长18.36%。在最新出炉的“2014中国化学制药行业榜单”中,上药位列国内医药行业企业集团三甲,工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二;培菲康、丹参酮ⅡA、注射用糜蛋白酶冻干粉针、力素、红源达等多个产品入选各自领域优秀产品品牌榜。

     ……

     本文未完,请点击“阅读原文”继续阅读。

     本文来源于E药经理人杂志2014年12月刊,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y-lp@y-lp.cn。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