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问】最近爆红的青岛模式是在搞什么?
2015/2/27 E药经理人

     本文转载自艾美仕青岛模式能够异军突起,瞬间爆红,是在于在我们一直被告知国家医保资金不足、只能提供广覆盖低水平的医保制度和不能盲目模仿西方的福利模式的现状下,一些被认为中国人用不起的药,竟然可以报销了!随着思而赞等一大批天价药进入青岛市的大病救助报销目录,从2012年开始,大病救助“青岛模式”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

     这让一直苦于报销无门的跨国药企,突然觉得找到了“星星之火”,而且这种“燎原之势”似乎前景可期。

     青岛模式能够异军突起,瞬间爆红,是在于在我们一直被告知国家医保资金不足、只能提供广覆盖低水平的医保制度和不能盲目模仿西方的福利模式的现状下,一些被认为中国人用不起的药,竟然可以报销了!

     这么多年来,在我们的印象中如果医保目录增加高价药,医保基金就会穿底崩溃,这是一个可怕的“福利陷阱”。但是,依靠财政出资报销创新药的青岛市,颠覆了业内人士对于医保报销体系一般认识。青岛率先破局之后,浙江、江苏等富裕省份也都跃跃欲试。

     不过,我们除了知道青岛大病救助模式是靠财政出钱,解决一直难解的筹资问题之外,对于这样的制度如何运行,并不清楚。

     随之,两种情绪成为业内的主流,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地方政府的“放水”,药企大可以大干快上,实现局部快速上量;一些人却忧虑,这么多贵药一下子被纳入,青岛能管控得住吗?闹不好不到一年,基金就要穿底,那么青岛模式还能持续吗?青岛模式“什么鬼”青岛模式是昙花一现,还是末日狂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因为我们先要弄清楚青岛模式到底是“什么鬼”。如果解释下青岛模式,其实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创新药无法纳入医保,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青岛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的第一大特点就是运用了价格谈判机制,谈判最大的优势就是实现最大幅度的降价。像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会通过政府的统一谈判来压低一些创新药物的价格,这也是很多药企愿意接受的市场准入方式,而这一值得推荐工具在中国却一直没有真正地运行起来。

     此前,有不少舆论的声音诟病进口药品价格比国外高,其实也是无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这些国家已经开展了谈判定价,以市场换价格,这自然可以实现降价。而在中国,医保没有完全发挥出作为付费主体的优势,无法实现量价挂钩。可见,从青岛目前进行价格谈判的实践看,用市场换降价还是可能实现的。

     2.青岛的报销资金并不来自于医保,而是来自于财政拨款和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资金。

     这其实是青岛模式最难复制的地方,不是每个地方都愿意拿出这样一笔钱,但换一个角度,青岛从2012年启动到2015年,总共也就配套了3个亿资金就实现了对于20多种高价药的报销,这对于多数省市来说也不是太大的负担。

     最值得关注的是,青岛模式是以药物为核心而形成的一个大病救助项目,其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报销用于治疗重大疾病的高价创新药,而这个项目本身独立于医保报销体制之外。这种独立对于一种模式创新来说,大有好处。

     3.最关键的,就是为保证项目的灵活性,其目录的调整不用随着国家目录调整的周期走,只要价格谈判过关,签订合同,药企就可以使自己的产品获得报销。

     这个特性给予了新药研发和医学创新以巨大的鼓励,青岛模式下新药不用去等待间隔数年的医保目录更新。从2012年启动开始,青岛就一直在轮番和不同的企业进行谈判,谈成一批签一批,3年内就入选了20多种特药和特材。明显比至今没动静的医保目录更新显得更有效率。准入可以赚钱难当我们知道了青岛模式到底是什么鬼之后,药企也不用高兴的太早,因为青岛模式可不那么容易放水,如果想大干快上,几乎不可能。

     例如,为预防药物滥用,青岛的社保部门还要和药企商议对赌协议,每年患者数量有多少,患者增长数量有多少,都要对赌,要是数量超出了,多出来的钱都要企业买单。三年实施下来,只有一家药企违约赔钱,显然,多数药企都比较谨慎。这样的办法显然让药企不敢在获得报销准入之后,对于销售业绩提出过高的预期。

     青岛还有其他一些招数防止所谓的道德风险。比较值得一提就是诊断环节,如果想把这些创新药开给这些参保患者使用,一般的医生说了不算的,必须是经过国内或省内权威专家的诊断后,专家们认为患者确实需要,医院才可以给患者处方这样的药物,这样也避免了个别医师为了个人利益而乱用药和误诊给患者带来的巨大风险。

     经过不少跨国大药企的试水,青岛模式“这个鬼”已经被证实是创新药实现市场准入的好模式,但药企想以此实现销售业绩迅速增长可能并不现实。细看下来,如严格诊断、对赌协议等青岛为了避免资金浪费采取的一些措施,其实都是借鉴国外商业保险公司的一些管理经验,只是在中国,没有广泛引用和实践这些经验。

     除此之外,最具杀伤力的医保支付价也在青岛启动了,例如肺癌,凯美纳、易瑞沙、特罗凯三个药物已经进行了支付价的PK,结果不出所料,果然是选凯美纳的人多。这对于跨国药企来说,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而青岛用市场换价格,力度也是尤其的大,对价格敏感的药企来说,想要实现准入也面临着公司内部的压力,曾有一家跨国药企的一个药物因为价格问题,谈判了3年才最终入选。

     因此,青岛模式对于药企来说,肯定不是一场轻松的盛宴,而是一种需要重新适应的全新玩法。现在,青岛模式已经得到了高层的认可,未来似乎可以获得全国的推广,如江苏、浙江的医保谈判也都在借鉴青岛的谈判和控费经验。

     可见,在跨国药企争先进入青岛大病救助报销目录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准入形式已经不是仅仅为了进入医保目录而已,一定幅度的降价换市场会是一个必要的辅助手段,因为如果等到国产仿制药出来,在医保支付价制度下,原研产品必然会处于难以扭转的劣势。

     降价换市场,还是继续坐观风云,这正是青岛模式爆红后,企业需要面对的两难选择。如倍泰龙那样以退出中国的方式做结的产品只有一个,多数药企的选择都是愿意通过降价来换市场。毕竟中国医药市场那种让猪飞起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家都要以更加灵活的身段来适应中国的新变化。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