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轮回的故事:“金不换”如何两年就跌成了“沙子”?
2015/5/24 E药经理人

     三七价格下跌后,不少中成药上市公司因此受益,因为三七是治疗心血管病的基本原材料,目前国内包括血塞通胶囊、注射用血栓通、三七通舒胶囊、复方丹参片、云南白药、复方丹参滴丸等药品都要用到它。BY一财网虽然被唤作“金不换”,但三七在两年之内,已经从“金子”跌成了“沙子”。

     据悉,至今,三七的价格已经比2013年跌去了七到九成不等。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主任贾海彬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次三七暴跌中,农民在信息中还是处于弱势,地方、大企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将产地规模化产业化,却没考虑到需求问题,他坦言,“是有失误的(指‘三七生产规划’),不过未来随着加强产地信息透明化,像三七这种极端的例子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了。”

     但在药企层面,这轮暴跌“变相”让不少药企得益,包括中恒集团、众生药业、昆药集团都有主打品种受益。

     农户、药材商齐齐受损

     三七,又名田七、南国神草、“金不换”,是一种生长三至七年时药效最佳的一种中草药。近年来,作为特殊的农产品之一,三七的价格经历着“过山车”般的变化,从最高峰的900多元/公斤,直线下滑到100多元/公斤,三七只用了2年时间。

     根据中药材天地网的监测,进入5月份,三七非标准120头(“头”代表三七的不同规格,数字越小,个头越大,价格越高)每公斤价格在100~110元,标准头价格在115~120元,20头标准头价格在380~400元不等,这样的价格已经比2013年跌去了七到九成不等。

     但这场下跌还没停止。因为目前三七的产量仍远远多于需求。到2014年底,云南三七产量达到了2.3万吨的历史最高点,远远超出1.2万吨的年需求量,2015年三七产量预计超过4.5万吨。卓创分析师张斌认为,此轮跌势仍会持续。原因包括了产量过剩、市场饱和、外围资金撤出和药厂效益欠佳,吃货能力不足。

     在这场暴跌中,“农民是最惨的,三七要种三年,他们现在种好了,连劳动成本都亏进去了。”一家长期从事中草药采购的上市公司负责人表示很无奈,“我们对每款要做的药材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报告,三七早就过了需求量上限,我们已经多次向云南农户预警风险,但赚钱的时候,都没有人会听的。”云南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曾立品也表示,“现在行情不好了,有人就以次充好,通过炒红土、打蜡等造假方法来降低成本。”除了农户,药材商也亏损严重,有广州本地的药商向记者坦言,今年已经亏了上百万元,“跌成了渣。”

     贾海彬认为,未来要再出现三七这种极端例子,首先要加强信息引导,对未来生产情况的预估;另外,监督恶意的人为炒作,引导资本使用金融手段来替代在原材料市场中的炒作行为;最后,要引导生产企业定产定销,保护农民的利益。上述负责人也建议,像三七这种过山车式价格走向本来是可以预测并预防的,但国家要完善机制。

     花旗参步后尘?

     三七价格下跌后,不少中成药上市公司因此受益,因为三七是治疗心血管病的基本原材料,目前国内包括血塞通胶囊、注射用血栓通、三七通舒胶囊、复方丹参片、云南白药、复方丹参滴丸等药品都要用到它。因此,降价直接让公司受益。

     比如中恒集团的“主打”血栓通,其去年的销售额能达到28.8亿元,长江证券估算,2013年,三七采购平均成本为650元/公斤,预计2014年投料的三七平均降幅在250元/公斤,那么按照2014年750吨的使用量计算,则三七成本下降的幅度为1.875亿元,贡献的税后净利润为1.58亿元。2014年该公司扣非后的净利润为8.59亿元,同比增长37.37%。

     除了中恒集团外,众生药业的复方血栓通胶囊也受益,年报显示,众生药业中成药的销售毛利率从65.36%上升到73.39%。此外,昆药集团也是受益者,长江证券刘舒畅估计,按照2014年约400吨的使用量计算,三七成本下降的幅度约8000万元,贡献的税后净利润约6648万元(假设税率保持在16.9%),增厚2014年净利润约21%。云南白药也坦言,“目前三七价格大幅下降且市场预计短期内三七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徘徊,有利于三七原材料收购。”

     虽然没有具体数据表明上市公司的最终得益情况,但通过数据或能窥探一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文山全州三七产业实现总产值117.3亿元,销售收入170.6亿元,去年因原料价格暴跌,总产值锐减为61.2亿元,销售收入也大跌至85.2亿元,当年的种植面积分别是24万亩和30万亩,在产量上升的情况下,光一年,当地就少赚了一半,超过85亿元,这些流入市场的三七,部分流入了上市公司手中。

     三七价格的暴涨让产业链坐上了“过山车”,未来,谁会是下一个“三七”?

     “现在花旗参、红参的价格涨得厉害,有步三七后尘的趋向。”在药材市场从业多年的陈小姐(化名)表示,在两三年前,西洋参300多元/公斤,现在已经涨到800多元/公斤,红参价格走得更恐怖,一公斤的价格从200元涨到了800~900元,成倍地往上升,“这种趋势就跟几年前三七的走势是一样的。官方的说法是产地失收,但以我们的经验,一般药材即使失收也不会出现成倍上涨的,所以业内也盛传可能有大资本在囤货。”此外,之前同样被热炒的玛卡似乎也面临价格大幅下滑的问题。

     贾海彬认为,虽然花旗参等属于参类,生产周期长,而且今年行情不好可以不采挖,不会像是三七这样走极端,但他认为也有必要预警,加快产销对接的建设,预防再次出现价格乱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