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信国健:行走单抗江湖
2015/6/1 E药经理人

     如果把国内单抗药物市场比做江湖,这里的机会和危险并存。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所有的规则都在摸索中。中国的单抗市场既充满想像力,又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单抗药物已成为生物药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预计到2015年,全球单抗药物的销售额有望达到980亿美元左右。但另一方面,国内单抗市场有些“后知后觉”。目前,我国共有19个单抗类产品上市,其中进口产品11个,国内产品8个。国内单抗药物的市场规模仅有几十亿元,而产品主要集中于肿瘤和风湿免疫性疾病,所有单抗药物都不在2009年版《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之内。

     如果把国内单抗药物市场比做江湖,这里的机会和危险并存。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所有的规则都在摸索中。谁走在前面,谁就有可能掌握话语权;谁都有机会,谁也都可能出局。但最终,要靠实力说话。

     作为先行者,在市场上摸爬了13年的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国健”)拥有两个上市品种,但这已经是所有国内从事单抗研发生产企业中最多的。2014年,其当家产品,上市10年的益赛普进入10亿元俱乐部。其200人的研发团队、十几个在研品种,3个即将上市品种,以及3万升的生产规模也让业界艳羡不已。

    

     图:王俊林

     拓荒者的先机

     中信国健一直扮演着拓荒牛的角色。在2002年其成立之初,国内只有两家企业有人源化单抗产品,其中之一就是中信国健,另一家是与古巴合作的百泰生物。

     2005年,中信国健的益赛普上市,成为国内风湿病治疗领域的首个单抗药物。

     “益赛普刚上市时,中国的临床医生对单抗产品更多地是抱着最后一试的态度。”中信国健总裁王俊林表示。可以说,中国单抗市场,是中信国健培育起来的。

     两年以后,治疗风湿类疾病的进口单抗类产品陆续进入国内市场。2007年,西安杨森的类克在国内上市;2010年,雅培的修美乐和辉瑞的恩利也相继登陆国内市场。这3个产品目前是全球销售前十位的药品,2014年其全球的销售额分别达到92亿美元、125亿美元和85亿美元。

     不过,在中国市场,上述3个产品在22个城市样本医院的销售数字却是1.12亿、2500万元和2800万元。而凭借市场先机、口碑积累与价格优势,益赛普已经累积了30亿元的销售额,并保持了65%的市场占有率。

     如今,国内单抗药物市场可谓群雄并起。一方面是进口产品大举进入;另一方面,国内除了专注单抗研发的百泰生物、上海赛金等之外,也有很多大型的传统医药企业纷纷涉足。2009年,复星医药成立子公司复宏汉霖,专门从事抗体药物研发;2010年,丽珠集团组建单抗药物平台;而海正药业、先声药业、哈药集团等均有在研单抗产品。目前,复宏汉霖、华兰生物、丽珠集团均有1个产品获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海正药业除了安柏诺进展较快,完成Ⅲ期临床研究,还有两个单抗产品于2014年获得临床研究批文。

     此时,先手显得非常重要。

     王俊林介绍说,目前,中信国健是国内唯一有两个上市单抗产品的企业,分别为主治风湿类疾病的益赛普和主治抗移植排斥反应的健尼哌。此外,还有3个即将上市的品种,其治疗乳腺癌的单抗药物赛普汀已于2014年拿到生产批文。而治疗淋巴瘤的健妥昔、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益来瑞已经完成了Ⅲ期临床研究。

     生产规模更是中信国健保持优势的底气所在。除了拥有3条750升、2条3000升反应器外,中信国健耗时5年。投入7亿多元,建立了6条5000升(合计3万升)的反应器。目前已完成厂房和设备建设,预计2016年可以投入使用。

     依照国际标准,3千升以上企业才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而3万升的规模相当于国际上中等水平的生物制药企业的水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5年内,很难有企业达到此规模。”王俊林表示。“这也代表工艺技术的水平,因为生产规模越大,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

     做大的蛋糕

     其实,现在王俊林的苦恼不是如何与国内外的同类产品竞争,而是生物制剂疗法如何与传统药物疗法竞争。

     “这需要国内治疗理念与观念的改变。”

     以风湿治疗领域为例,国内1000多万患者,只有7%~8%的患者会使用生物制剂,而国外常规可达到30%。这意味着,在医生教育和市场培育方面,中信国健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据资料显示,1997年,全球抗体药物销售额仅为3.1亿美元,同期全球药品销售额为3028亿美元,前者的市场份额仅为后者的千分之一;而2012年,全球抗体药物市场规模已达570亿美元,同期全球药品销售额为8561亿美元,抗体药物占同期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6.7%。王俊林表示,国内单抗药物市场潜力巨大毋庸置疑,他希望有更多企业一起来共同做大这个市场蛋糕。

     不过,国内单抗领域形成的重复研发、扎堆仿制问题也是王俊林一直以来的担忧。大多数企业集中仿制全球销售排名前几位的产品,原创产品比较少。而与化学仿制药相比,生物仿制药对企业的经验、技术实力、投入力度要求较高,进入生物仿制药市场门槛较高。生物仿制药不是专利药的复制物,而是生物类似药,目前各国医药监管当局对生物仿制药的审批程序仍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这给生物仿制药审批带来了不确定性。目前,国内生物仿制药获批上市都是按照新药审批流程严格进行的。益赛普在海外其他国家注册上市时,还开展了与原研药恩利的临床头对头对比试验研究,证实等效。王俊林表示,益赛普在海内外10年临床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风湿病患者长期受益。

     此外,国内生物药产业化的水平尤其是大规模细胞培养、纯化、工艺的关键技术已逐渐达到国际水平,但早期原创研发与国际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整个行业的问题也是中信国健面对的挑战。中信国健首席科学官吴辰冰介绍说,中信国健的战略布局,其重心已经逐渐向创新药研发领域转移。将50%的精力用于创新药物的研发,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或已知靶点中疗效更优的药物的创制上。

     同时,中信国健也确立了两个新药开发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将继续深耕风湿类疾病治疗领域。中信国健将针对两种类型产品进行研发。一类是和益赛普的作用机理互补的产品,以便为不同发病阶段的患者带来更多选择;一类就是益赛普第二代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中信国健将重点投入肿瘤治疗领域。侧重于乳腺癌、淋巴瘤,在肺癌、胃癌等肿瘤领域也有延伸。

     海外市场自然也在中信国健的视野当中。2006年,益赛普在哥伦比亚上市,中信国健也因此成为国内首家出口单抗类药物的企业。

     当然,想将企业的生物仿制药打入欧美等发达市场,中信国健也面临不小挑战。国内企业与跨国药企在规模上、研发水平上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且欧美市场准入要求通常比较高,投入较大。王俊林表示,中信国健走出去的目标首选均为发展中国家,同时积极开拓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据王俊林介绍,中信国健的生产线均是按照欧盟GMP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这为其日后通过欧盟、美国GMP认证奠定了基础。目前,益赛普已经在7个国家进行销售。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y-lp@y-lp.cn。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