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你所不知道的低调阿斯利康系战将谱
2015/8/15 E药经理人

     此为魔说专栏第33篇。阿斯利康是家英国制药企业,近十年来在中国业务蒸蒸日上。

     西安杨森曾是外资药企的标杆,不仅因为它曾经业绩领先,而且为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管人才。有家外企虽然没有创造杨森当年那么多口号和理论,但业绩和人才输送有过之哦,它就是阿斯利康。2014年12月,阿斯利康中国换帅,王磊接任成为中国及香港地区总裁。2015年二季报业绩出炉,在中国区大部分的跨国药企均面临新政压力,增速降为个位数,惟一仍保持在两位数增长的公司就是阿斯利康。

     阿斯利康这家英国制药企业,近十年来在中国业务蒸蒸日上,今年可能与辉瑞就在华榜首的位置展开争夺,与其全球业务波澜不兴形成鲜明对比。在羡慕其业绩同时,很多人可能没有留意到一批阿斯利康系人马已经在外资药企里成为中坚,他(她)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曾经于2003-2010年期间在阿斯利康工作过不短时间。

     这些人包括而不仅有:诺华制药中国主席尹旭东

     诺华波兰总裁张颖

     诺华运营副总裁王峰

     诺华CNS事业部负责人严琼

     诺华集团大中国区总裁尹旭东

     拜耳中国区总裁江维(进阿斯利康前就很成功)

     拜耳南中国区总经理周晓岚

     辉瑞中国肿瘤药事业部总经理单国洪

     罗氏肿瘤产品事业部负责人刘敏

     默克雪兰诺普药事业部负责人陈少峰

     强生中国关节事业部负责人牟艳萍

     新基制药实体肿瘤部负责人成方舟

     勃林格殷格翰市场部负责人胡荣

     卫材制药CNS事业部负责人彭矫燕

     默沙东亚太区高血压市场总监杨幼林

     辉瑞海正商务副总裁刘琦

     贝达药业副总裁万江

     CSO公司捷斯瑞创始人管杰

     还有阿斯利康内部就至少有六位副总裁级人物,如施旺、钱巍、冯佶、黄斌、殷敏、董莉君等,当年负责过某市场领域或销售区域或某支持团队,一级级擢升至率领几百上千人的业务部门里几亿到几十亿的业务。在原公司得到提升也许不稀奇,但阿斯利康以成熟产品为主的业务仍然能以市场数一数二的增速前进,显然业务领军人需要非常能干。

     其他在药企担任销售、市场总监级职务的就更是数不胜数,原阿斯利康人事、医学、IT、政府事务等部门也有大把的重量级人物继续在各大公司负责相关业务。

     即使一线外企的人才库比较大,阿斯利康系这样大规模的高管人才群在医药行业的仍然非常少见。再联想到阿斯利康中国十几年来抵抗了全球业绩下滑和新产品不振的拖累,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业务发展和人才培养比翼齐飞的经典案例,其背后也一定有系列必然因素可以被学习复制。

     阿斯利康在2003-2010年间的三任中国业务负责人Mark Lotter、 James Ward-Lilly 和尹旭东都是年富力强、勇于开拓的行业人物,前者不仅把阿斯利康从外企排名第7带到排名第3,自己后来在中国创办了药品代理公司并在5年后高价转手,商业眼光和管理能力在外籍高管中首屈一指;中者后来成为阿斯利康全球呼吸产品业务负责人,后者在转战诺华之后又延续了阿斯利康的辉煌。有这些卓越的领军人物做示范,自然强将手下无弱兵。

     这三位领导的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深谙人才是企业运营之本。他们打破了当年以港台、亚太人士运营业务的外企常规,从产品经理或地区经理中挖掘本地潜力人才,更看中一线销售经验而不是迷信海龟或者高学历,给与授权和辅导后即让其独挡一面。这些人才大多数都不负众望,用优秀成绩报答公司也给了自己后来的发展机会。

     跟其它公司的人才培养相比,阿斯利康更加注重人才在实际业务中的考验。它是外企中较早认识到中国市场重要性的,在2003年即率先在中国大规模扩张销售团队,不断扩张的规模给人才带来了绝佳的锻炼机会。阿斯利康没有继承传统欧洲公司保守教条作风,雷厉风行目标明确,让人才在压力下经受实战考验而不是在办公室纸上谈兵。三任领导都注重考核标准的公正透明,内部政治干扰相对少得多,也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充分条件。

     阿斯利康的人才培养另一特点就是全方位拓展能力,人才都经过销售、市场不同职位甚至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正式轮岗,再结合与全球总部管理思维的深度融合,避免了人才长期局限于某一岗位造成的能力缺陷。阿斯利康愿意承担短时间内的人员更换造成的业务影响和轮岗成本,后来人才辈出也就不稀奇。

     每家公司都把人才重要挂在嘴上,付出巨大努力的也不少,但甚少有在数量和质量上超过阿斯利康的。原因不是太看重文凭或英文,不敢放手提拔新人;就是没有把人才放在高速运转的业务中经受考验,或者内部缺少公正公开的人才赛马机制。

     即使人才后来不少都各奔东西,但并没影响阿斯利康后续的业务高速成长。毕竟只要伯乐常有,千里马也常有。这凸显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持有长远眼光,也提示员工需要寻找愿意以实际行动来培养人才的企业,而不是简单的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工作。

     21世纪所有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的核心人才库又不是猎头能买到的,希望阿斯利康系能给更多药企以启发。

    

     图:本文作者刘谦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y-lp@y-lp.cn。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