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华尔街日报:中国会拖累跨国药企的增长吗?
2015/8/26 E药经理人
花街的这篇报道让脸谱君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地方:第一是5.5%的增长率,这是印证了跨国药企在华15年的高速增长模式真正遇到了挑战的时候;第二请注意不再是“新增长点、增长引擎”这样的表述,而是认为这是“结构调整的开始”,简单来说——过瘦日子要有过瘦日子的样子。BY编译自华尔街日报制药行业关于增长速度问题的担忧发生在地球两端的两个市场:美国和中国。
在美国,尽管这是全球制药行业利润最丰厚的市场,但药品定价的压力仍旧给公司投下了阴影。反观中国,新兴市场增速的变缓,对制药公司来说,就是不能被忽视的危机。
增长放缓
据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新兴市场大型制药公司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大约5.5%。这个数字与之前的四个季度的平均增速9%相比,下降了不少。特别是中国,宏观经济的压力正在增加,而人民币贬值会进一步影响销售额。
对于跨国制药公司来说,新兴市场的收入占据了相当大的一块,特别是欧洲公司。比如,赛诺菲和诺华的收入中来自新兴市场的份额分别占34%和26%。
当前,大型药企纷纷面临在研产品线疲弱和发达地区市场缺乏增长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的潜力无疑备受关注。这些新兴市场若单独来看并不大。据巴克莱(Barclays)的统计,即便是中国这样较大的单一市场,也大约只占跨国药企总收入的3-5%。但这类市场相对低廉的成本意味着很不错的利润。
大处方减少
除了增长放缓,中国市场还面临另一个大问题,就是政府正在试图推行的医疗改革。
自从2013年葛兰素史克事件后,在中国,不论是销售团队还是医院的医生都越发谨慎。诺和诺德中国区负责人雅各布-里斯(Jakob Riis)表示,这种情况下,医生更愿意处方一些价格相对便宜并进入医保目录的替代品,而不是更先进、更有效的原研药。比如该公司的诺和力(Victoza,利拉鲁肽)就没有能够进入医院的药品目录,只能够在零售药房销售。
从大面上来说,就是中国市场正在开始改变。今年二季度的销售数据表明,一些跨国公司对于新产品更加依赖。比如,拜耳该季度在中国的增长率是6%,预计今年全年是10%。该公司将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归功于拜瑞妥(Xarelto,立伐沙班),一种新型抗凝血产品。可能未来,在中国越来越难从一个老药上轻松地赚到钱了。不过考虑到巨大的、为满足需求的人口,和外资药企相对较贵的药物,老药并非一无是处。
成本敏感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正在严厉打压药价,以减少医疗保健的总支出。一个药物获得当局批准后,医院等采购方还需要开展招标,才能确定价格。另外,卫生主管部门还强制要求医院药占比(药品支出占总医疗支出的百分比)必须低于规定的比值。当前,中国的药占比非常高,为大约40%。而桑福德伯恩斯坦的数据指出,国际上通常的标准是15%-25%。
之前那种鼓励中国医院医生开具过度的药物或者选择更昂贵药物的因素已经不复存在。以前医院可以在药价上加上规定比例的加成,帮助医院增加收入,这笔费用由政府的医保机构和患者分担。但现在,这一行为也开始被禁止。这种成本敏感的情况不仅针对中国本土制药公司和一些治疗领域的仿制药,而且已经波及到了跨国药企和它们的原研药品牌。
虽然跨国药企对新兴市场增速缓慢的担忧不大可能会迅速蔓延,但是,在中国,疲弱的销售数字可能预示这一个较长时间的结构调整的开始,而不是简单的周期性下跌。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y-lp@y-lp.cn。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