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特辑】有钱不任性
2015/12/26 E药经理人

     新基金批量涌现,新投资模式喷涌而出,吹高了估值,涌出了泡沫。投资者们不但都相信投对了,而且还信誓旦旦地强调,这个领域可待挖掘的金矿还很多,是一块大有可为的投资热土。

     文│尹文博

     “去了1000多人,都是负责医疗健康投资的。”刚参加完“2015横琴国际医疗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暨投融资大会”的和君资本合伙人李文明明显感受到,过去的一年进入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者越来越多。

     “以前的医疗健康项目路演,场下的投资人顶多一百人,而此次横琴医疗论坛涌入的投资机构超过了300家。”

     而一直专注于创新药投资,且多作A轮投资的凯鹏华盈合伙人黄瑞晋与李文明有同样的感受。

     “到医疗健康投资圈抢项目的基金和钱太多了,很多医药企业标的的估值被异常拉高。”去年还投资了一些项目的他,今年一家企业都没有投。“现在很多企业的A轮估值是我去年A轮投资的10倍以上。”

     从今年私募融资数据也可看出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的火热程度。

     2015年(2014年10月~2015年9月)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已经披露私募融资案例及金额较2014年可谓量价齐升。这一年,已披露私募融资案例达到364起,较2014年的225起有大幅提升;融资金额,2014年总交易额不过195.29亿元,而今年有披露金额的152起,交易额就高达324.07亿元。

     很显然,在中国经济向下之时,就连以往投资界的宠儿IT产业在今年下半年都已经感觉到了资本寒冬的到来。而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融资却显示出了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成为了资本角逐的新领地。

     当然,投资圈也是一团混战。专注投创新药企业的也投原料药了,作研发外包的企业变成天使投资了。无论主打VC还是PE的,在过去一年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是只要有合适的项目,该出手时就果断出手了。有医疗和医药行业背景的投资团队,天使投资机构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都有以新三板为投资主线的模式了。

     毋庸置疑,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正在进入一个巨变的时代。新基金批量涌现,新投资模式喷涌而出,一时投资豪杰并起,你争我抢,吹高了估值,涌出了泡沫。那些崛起并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者们,不但都相信投对了,而且还信誓旦旦地强调,这个领域可待挖掘的金矿还很多,是一块大有可为的投资热土。

     1到处都是钱

     流入医疗健康产业的热钱,已经不限于与医疗健康产业相关的企业,而是各行各业、各种势力在过去的一年集中爆发,都在通过设立基金的形式参与到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当中。

     4月2日,金融机构中融信托与北大医疗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在未来3年以50亿元的规模认购北大医疗产业基金发起募集的,专注于医疗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6月15日,以信息化发家的三胞集团与上海银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共同成立三胞银来医疗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9月16日,百货零售企业南京新百设立50亿元规模的医疗健康投资基金。以政府主导的医疗健康基金也正在形成新势力。据悉,今年10月,由江苏省经信委、省财政厅主导下成立的江苏省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高达200亿元。

     在各行各业中,保险业恐怕是最钟情于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者。今年以来,光大永明人寿保险1月设立阳光融汇医疗健康产业成长基金,规模为50亿元。此后,平安保险也设立了规模为50亿元的大家康产业基金。而泰康人寿则联合天士力成立“天士力大健康产业基金”,由泰康人寿领投,各合伙人认缴出资50亿元。

     50亿元规模以上的基金不在少数,10亿元上下的基金在这一年中成立的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医药上市公司主导的投资基金最多。如迪安诊断、上海医疗、鱼跃医疗等纷纷设立基金。与其他产业设立基金涉足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不同的是,医药企业设立的多为并购基金,也更具目的性。当然,也有少部分企业如药明康德,设立的是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投资能够借助其自身业务的新药研发项目。

     热钱的涌入,也促成了一批之前曾在大型投资机构供职的知名投资人下海创业。如鼎晖创投医疗投资业务高级合伙人王晖、九鼎的禹勃、高特佳的郭海涛等。钱不难找,几乎是所有“单飞”的投资人的共识。

     “之前是机构找钱,现在是钱找机构。”一家美国家族基金在华负责人表示,她在参加各类投资圈会议时,最关心的事情是打听谁要“单飞”。“只要机会合适,可以放一些钱在这些新成立的机构”。据悉,禹勃创立的中钰资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其管理的资产从创业初的7500万元飙升至200多亿元。

     医药圈的职业经理人也加入到投资大军当中,比如出任过以岭医药集团总经理和步长集团副总裁的曹凤君,现任益佰制药总经理郎洪平等人,都开始利用杠杆资金活跃于投资圈。

     2花式抢项目

     项目年年都要抢,但是今年抢得很多元。

     一向因擅长投资创新药企业被业界熟知的礼来亚洲基金,2015年1月居然投资了原料药企业浙江奥翔药业,让很多人都颇感意外。

     对于此次投资,礼来亚洲基金合伙人陈飞告诉《E药经理人》,大家觉得原料药领域发展不太好,主要是受大宗原料药市场影响。对于这项投资,他们更多的考量是企业生产的原料药是否提供给正在上量的新产品,且原料药的制剂企业竞争者较少,有助于价格维护。此外是该原料药企业可否走向制剂转型之路。奥翔药业的主营业务为特色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为客户提供定制加工和研发业务,发展空间很大。

     近两年,仿制药企业也不是投资热门领域。2015年7月,礼来亚洲基金向北京凯因科技投资1000万美元同样让业界侧目。凯因科技的几个主要产品虽然在市场上都有多家企业竞争,但陈飞表示,礼来亚洲基金看中的是这些品种所在的市场领域都比较大,且凯因科技有较好的营销团队。更为关键的是,凯因科技的研发实力较强,接下来陆续会有许多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上市。

     以往较少关注的中药企业也被重新纳入到投资者的视野。2015年度,披露的私募项目有10多家,而2014年度则只有4家。

     今年从高特佳离职,参与创立亿群资本的郭海涛表示,他们的基金主投中药领域,特别要挖掘一些有独家产品,且有望成为大品种的企业。而且在投资过程中,亿群资本合伙人,曾有运作中药大品种丹红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还会参与帮助企业运营和销售能力的提升。这种投资策略与九鼎投资保定中药颇为相似。

    

     3真正的宠儿

     以前对创新药、创新技术企业还是看的多,投的少。这两年,对创新药、创新技术的投资已经成为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热点。

     对于这种现象,康桥资本合伙人赵春林认为,一方面,创新药研发的主体人群特别是海归带回来的研发项目已经处于“收割”期。另一方面,中国整体的新药研发实力已经步入到了一个可以研发一些拿得出手的医药项目的阶段。

     医药产业的海外研发人员归国潮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2000年?2003年,代表人物如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微芯生物创始人鲁先平、贝达药业丁列明等。第二次则是2008年前后,国家提出“千人计划”,又吸引了一大批医药领域的海归回国。如创立信达生物的俞德超、歌礼药业创始人吴劲梓等。按照一个新药10年的研发周期计算,第一批创业者已经有产品上市,而第二批创业者正是即将出成果的时候,也是投资者出手的时候。

     比如,信达生物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产品IBI301-抗CD20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已经于去年9月获得临床批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据信达生物官网信息显示,该产品相较于市场同类单抗药物治疗效果更好,上市后可替代进口药物美罗华。美罗华2014年在国内销售为14亿元。又如,歌礼药业在研的丙肝新药ASC08已经完成Ⅱ期临床。据介绍,该产品的疗效不亚于吉利德的索非布韦,而后者是一款年销售额过10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产品。

     海归背景的赵春林对于投资创新药企业的逻辑很简单:“如果一个科学家有国外跨国药企工作背景,在国内创业5年以上,我是很愿意去投的。”这一年,赵春林也是这么做的。康桥资本分别向信达生物和歌礼生物投资了3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

     其实,今年的几件事情都证实了中国制药业的研发实力。今年1月,微芯生物对外宣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抗癌新药西达本胺获准全球上市;9月初,恒瑞医药将自己开发的PD-1单抗项目,以最高7.95亿美元的价格许可给美国Incyte公司;而10月,礼来制药与信达生物达成合作开发、生产和销售三个型号双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抗体的协议,里程碑付款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创下国内专利转让最高交易额,一时刷爆朋友圈。

     而纵观过去一年的投资情况,有良好研发项目的创新公司是绝对的吸金王。百济神州获得新一轮(C轮)来自高瓴资本和中信产业基金9700万美元的投资;而歌礼药业继9月获得康桥资本3500万美元之后,近来又获得高盛投资的2000万美元。信达生物更是被君联资本、淡马锡、礼来风投等近10家投资机构扎堆投放,今年获得的投资金额高达2.04亿美元。

     “很多创新药项目估值高的离谱”。这种动辄近10亿元的重金投资,让一直关注创新药,做A轮投资的黄瑞晋直言不敢投。

     2009年时,微芯生物获得的C轮融资时也只有500万美元,与今年的融资规模相比,可谓天上地下。所以去年还在投创新药企业的黄瑞晋今年没有投一家。但他也承认,目前已经进入了做创新药的好时期。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产业基金关注,创新药企业不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正在想方设法改善新药审批过长等问题。而越来越多的高端研发人才归国创业,带来了更为开放的药物创新理念和方式,通过国际合作的研发模式,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水准正逐步向国际水平靠近。

     新技术也是今年的投资热点。奥博资本今年投了做人工关节产品的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公司,其3D打印人工髋关节产品已经获得CFDA批准,成为中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的企业。而其投资的另外一家技术创新企业是做分子诊断的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康桥资本投资了致力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贝瑞和康;红杉中国联合联想之星、济峰资本3亿元投资了打造肿瘤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临床及科研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燃石生物。一位此前对分子诊断技术并不看好的投资人,今年也投了一家这类企业。他解释说,以前不敢投主要是政策环境不允许,而随着年初卫计委放开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这类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环境。

     由于国内的新技术、新药项目的存量问题,有些投资人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国外,今年红杉资本与美敦力共同出资建立了美敦力-红杉中国医疗科技早期创新投资基金。红杉资本合伙人陈鹏辉表示,美敦力在全球投资了100多家公司,而红杉资本在中国投资了很多医疗企业,两者成立新基金就是筛选其美国投资项目中的新技术、新产品,希望通过与红杉资本在国内投资的项目进行对接,从而实现在中国落地。

     而奥博资本也有此意。其亚洲联合创始人王健表示,奥博资本专注全球医疗健康投资26年,在全球投资了300多家新技术和创新药企业,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为已经投资的中国企业去筛选合适项目然后引入中国。据王健介绍,今年已经为上海的投资企业从奥博资本的海外项目中筛选出了两个可引进项目,一个是已经上市的药品,另一个是处在Ⅱ期临床的在研产品。

    

     4不像看上去那么美

     移动医疗和医生集团是今年整个医药行业关注的热点。从《E药经理人》举办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大赛”和“中国医生集团大会”的规模和反响来看,可谓场场爆满,十分火爆。而且吸引了大批投资人到场。从披露的数据来看,获得私募融资的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等互联网医疗的项目较多,但纯移动医疗项目较少,而医生集团类创业项目仅有“体制内医生集团”一个项目获得私募融资。

     《E药经理人》调查发现,很多投资人虽然十分关注移动医疗项目,但真正投资的机构并不多。没有投资的原因基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商业模式看不清楚;二是估值过高。

     王健持第一种观点。他认为移动医疗领域,当前虽然鱼龙混杂,但终归有龙出现。因为中国医疗服务有痛点,而且在移动电子设备方面,中国拥有移动产品的比例最高。但看了很多项目之后,王健发现:“虚的东西很多,真正解决问题,提升用户价值的移动医疗产品不多。”比如糖尿病领域当下知名的APP就有20多款,如“糖医生”、“糖护士”、“掌上糖医”等,产品设计基本雷同,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目前,绝大多数移动医疗产品进入门槛都比较低,甚至没有竞争壁垒。

     另外,对于投资人而言,弄清移动医疗产品的商业模式很重要,但是当下,很多移动医疗企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对如何赚钱并不关注。王健碰到的移动医疗创业者总以“互联网思维”做挡箭牌,认为其天生就有权利烧钱。但投资人的想法是,移动医疗创业者短期内是有权利烧钱的,但是未来要活下来,必须有造血功能。所以,王健表示,虽然看了很多项目,但他认为移动医疗企业还有一段路要走,当下不适合投资。

     赵春林持有第二种观点。他认为,移动医疗将来是一个方向,但是自从BAT进军这个领域之后,移动医疗项目被瞬间炒热,所有移动医疗都在与BAT投资的企业相类比,身价被不断提升,而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连基本面都十分模糊。所以赵春林认为,“现在投资还不是时候,等估值降一下,我会考虑投资的”。

     当然,能够与硬件设备相结合的移动医疗项目最受投资者欢迎。比如能够与医疗器械相结合,收集大数据的移动医疗产品。今年5月获得8000万元天使轮私募融资的“天使医生”,是一款以母婴健康管理为主题的专业性APP,可以通过智能硬件设备将孕妇、医院与医生相连接,从而具有检测问诊一站式服务功能。

     相对于对移动医疗项目的观望态度,众多的投资者对医生集团都表示不看好,不会投。

     没看过医生集团项目的陈飞告诉《E药经理人》,这个行业太依靠人了。首先,做连锁很难,业务无法扩大;其次,医生集团中医生是管理人,其管理能力等各方面都十分有问题。赵春林的考量与陈飞颇为类似,他认为医生集团是医生创业途径,但并不是投资的好标的。如果投资医生集团,其实投资的是人,在中国分分钟都能成立一个医生集团,没有任何壁垒可言。

    

     5投资新模式

     投资模式的创新和调整也是今年投融资圈的一大变化。

     出来创业的禹勃,用两年的时间将资金管理规模翻了260多倍,其凭借的就是与众不同的新模式—并购基金。这种模式之所以被禹勃看好,并落地实施。一方面是因为当下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还不够集中,有市场;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自己并购,有拖累业绩的风险,而通过并购基金则会大大加强上市公司并购到质地较好的标的。过去一年,中钰资本与上市公司共成立了14家并购基金,投资项目达到31家。禹勃表示,并购完成之后,通过对并购标的改造,使其价值提升之后,标的企业可以并入上市公司,中钰资本则能够退出。

     看到产业并购基金投资机会的也非中钰资本一家。2014年,整个医药产业,总共设立并购基金的企业不过9家,而今年已经上升到了30多家。各上市公司设立的并购基金规模从1亿元到50亿元不等。

     药明康德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的“VC+IP+CRO”模式在目前的投资领域算得上独特。依托自己的CRO平台,药明康德从全球筛选有创业意愿,有创新药、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家,进行投资,并借助药明康德的研发平台进行研发孵化,最后再通过上市或者B轮投资者接盘,实现退出。

     除了与产业背景相关的投资模式上的改变之外。投资基金正由之前的财务投资为主的模式,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投资企业的管理当中。一些投资机构,会通过外聘管理团队等方式,帮助企业进行价值提升。

    

     一位之前只做财务投资,现在开始改做战略投资的投资人告诉《E药经理人》,“此前我每年会投资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时间与创始人交流,甚至帮助他们管理企业。而现在我每年只投一两家企业,然后将精力放在帮助创业团队管理,提升价值上。”他还强调,现在,投资者已经将投资周期适当延长。以往普遍都是3?5年就退出,而现在他们愿意陪伴企业成长7?8年。

     有业界人士表示,这也是为了应对“狼多肉少”的行业现状,投资机构所采取的主打策略。对于有专业背景的基金来说,谁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资源,谁就能够获得投资标的的信赖。

     黄瑞晋的判断是,全球各资本市场向好,A股也现牛市,是最好的退出时机,但不是投资的好时机。不过,作为投资机构,赚钱的方式也只有投资。至于如何在众多争先恐后的竞争对手手中,得到心仪的投资项目,按照王健的说法,需要投资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本文原载自《E药经理人》杂志12月刊,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

    

     『 E药经理人 』

     登录医药行业意见领袖平台

     加入医药社群炸弹会?添加脸谱君好友:lianpujun,加您入群

     记录和观察医药重大商业事件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邮箱:y-lp@y-lp.cn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