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一致性评价会快速推进吗?会!
2016/5/10 E药经理人

     2015年的临床试验数据自查以这样的节奏迅猛铺开,类似2015年股灾时上市公司纷纷停牌避险;医药产业界历史上首次、也可能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在研药品的撤回浪潮。2016年一致性评价在国务院、CFDA的推动下,又会给产业界、投资界带来哪些影响?

     文 | 余文心 贺文斌

     来源 | 海通证券

     国内药政(临床自查、一致性评价)给国内医药CRO产业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此次一致性评价为什么一定要做药学一致性研究、BE研究?

     市场普遍认为的临床试验基地资源限速环节,其供给现状和未来趋势如何?

     药学一致性研究、BE研究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市场空间?时间节奏?

     对于二级市场而言又有哪些投资机会?

     临床试验自查、一致性评价给CRO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以怎样的节奏影响行业?

    

     临床试验自查&一致性评价:挑战vs机遇

    

    

     一致性评价工作是否会快速推进?我们的答案:会!

     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看,2015.8,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提出审评审批中的问题“积压严重、审批时间过长、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并提出“2016年前消化完注册申请积压存量,2018年实现按规定时限审批;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与参比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这也就是我们当前热议的“一致性评价”,是在时隔近4年后,国务院再提这个工作,同时我们发现和临床试验自查类似,人民日报配合发文宣传,而进入2016年国务院、CFDA密集、高频出台相关细节工作推进此项工作,可以看出监管层对于提高国内仿制药质量的决心。

     从国内仿制药产业现状看,我们估计国内药品市场,进口原研药占据80-90%的市场份额。尽管2000年出台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规定“已过发明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比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企业生产的仿制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35%,其他剂型不超过30%”,但实际上,因“唯底价是取”的各地招标政策以及国内仿制药质量差异性,导致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价格差异巨大。我们选取最近一期重庆招标中国内临床处方大品种代表分析发现,原研药比仿制药价格平均高90%以上。

     从医保的压力看,毋庸置疑,目前三明医改的热议初衷既是源于医保支付的压力,而基于国内仿制药产业现状分析,通过一致性评价工作优选国内优秀仿制药,甚至进一步达到提升国内仿制药制剂工艺的目的,短期配合招标政策的倾斜,无疑对解决医保支付压力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们的结论:一致性评价工作会在近3年快速推进:纵观临床试验数据自查工作在2015年内以雷厉风行的方式推进,我们看到此次一致性评价同样配合人民日报的宣传,以及CFDA的大力配合,因此我们预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也有望以快速的方式推进。从监管层初衷、国内仿制药产业升级、缓解医保的压力,也可以预期此次一致性评价快速推进的确定性。

    

    

     但是,我们认为一致性评价是仿制药产业升级的长期过程。

    

    

     一致性评价到底需要做什么?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并不是新药的研发注册申请,我们认为其仅仅是CFDA、国务院主导的一次已上市药品再评价工程,有其特有的流程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质量(药学研究)和疗效(临床研究BE)的一致性评价研究。

    

     一致性评价:为什么要做药学一致性和临床BE?

    

     药学一致性、临床BE研究和传统药品注册流程的区别?

    

     一致性评价涉及四方责任和面临的问题?

    

     以上均考虑一致性评价带来的增量市场有多大?

     一致性评价的市场有多大?保守估计160亿元,其中,药学一致性和临床BE均为80亿元。在此我们仅保守估计最紧迫的品种(2018年前完成)。考虑此次一致性规定,“首家获批后,其余必须3年内完成”,如果拓展到所有医保品种(医保/基药品种=5:1),那么整个市场接近1000亿元。

    

    

     医药CRO行业是一致性评价最为确定的投资机会

     医药CRO企业将承接多大的市场?

     药学评价:40亿元。考虑国内药学研究多有企业自主开发,但是在一致性评价时间紧迫、多文号集中的情况,假设有50%的外包给CRO来做,即40亿元的市场。

     临床BE:32亿元。考虑CRO主要承担检测、生物分析方面的工作(假设80%的BE选择外包给CRO,除去临床实验基地医院的50%收入),预计收入占比50%左右,对应市场规模32亿元。

     估计医药CRO将承接72亿元左右的一致性评价市场。(以上均考虑是2016-2018年需要完成的基本药物口服固体制剂品种)。

    

    

     关键点:承接一致性评价的临床试验基地是否能支撑?

     临床试验基地资源的稀缺是否会影响一致性评价的进程?我们看好公司后续临床试验基地放开以及临床CRO自己培训BE基地的拓展。根据CDE的数据,全国临床试验基地822家,CFDA认定的GCP机构478家,目前BE/I期临床机构120家左右,2011年来承接过BE试验项目的有73家,乐观估计每家每年完成12-15个项目计算(每月完成1-1.5个),预计每年可能完成1200-1500个项目,2017-18年共可以完成2000个左右BE,这还是在不考虑工艺改进的时间,仅完成需要BE的不足10%,也远低于我们估计的最保守情况下的BE数量,因此,我们预计后续国家有望放开临床试验基地的数量以及临床CRO培训BE基地的拓展,而临床试验资源的稀缺性造就的“卖方市场”,也奠定了CRO在一致性评价过程中处于更受益的位置。

    

     临床CRO:柳暗花明又一村。2015-16年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活动影响下,临床CRO项目进度放缓,导致相关公司业绩增速大幅放缓。我们预计随着临床自查影响逐步消除、一致性评价业绩增量,我们认为2016Q3临床CRO的业绩会逐步恢复。

    

     临床前CRO:你争我也争,短期有望优先贡献业绩增量。相比临床BE所需的临床资源壁垒,临床前药学研究部分壁垒较低,但一致性评价过程中市场规模却和BE相当,我们认为短期内包括临床CRO、临床前CRO、研究所都会成为这个市场的角逐者,而药企从时间、成本、多品种筛选角度考虑,也有意愿将将溶出试验外包,以控制成本、风险。看好具备CMC研究经验的CRO快速承接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溶出试验。

    

     投资建议

    

     临床试验自查和一致性评价给CRO带来挑战和机遇,具备临床资源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优先受益于行业恢复性增长和一致性评价增量市场释放。

     1)临床试验自查2016年将逐步常态化,由此带来短期临床试验机构动力不足,但是随着影响逐步消除,我们认为具备临床试验资源优势的临床CRO企业将优先受益于行业的恢复性增长。

     2)对于一致性评价,我们认为医药CRO产业是短期唯一确定的受益细分领域。国内仿制药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需要监管部门法规的完善、方法学的探索,逐步倒逼整个行业的质量升级,而在一致性评价过程中,以规模化、成本集约方式运营的CRO行业是短期唯一确定性的受益细分领域,有望快速分享由此带来的增量市场。

     附:国内外医药CRO现状及核心竞争力分析

     国内医药CRO产业现状——方兴未艾,强者恒强

     CRO:医药研发服务外包,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后随着法规完善快速发展,近几年随着全球制药企业研发投资成本加大、研发周期变长、研发成功率降低,作为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CRO企业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的特点,快速发展,覆盖领域逐步完善,目前相关服务范畴已经涵盖了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成为医药研发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全球医药CRO:新药审批走出低谷、研发支出稳定增长奠定产业增长基础

     2015年FDA批准新药数量再创新高,全球医药研发支出超过1430亿美元,未来有望保持2%左右的增长。从全球医药CRO行业的发展来看,因为全球(特别是美国)对于药品研发的重视、国外药品专利到期等影响,国外医药CRO行业迅速发展。2015年FDA批准的上市的新药达到45个,连续两年超越1998年以来的峰值,同时全球医药研发支出稳定增长,我们认为这也奠定了CRO行业增长的基础。

    

     全球医药CRO: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

     2008-14年的临床研究外包率数据显示,CRO行业的渗透率从2008年的27%提高到2015年的40%左右。

    

     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07-17年预计全球医药CRO行业保持11%左右的复合增速,远高于研发投入2%左右的增速,预计2014年达到320亿美元,占据整体研发投入的22.8%。其中,临床研发外包、临床前及其他市场规模分别达210、107亿美元,占比分别65%、35%。

    

     我们同时参考了昆泰2015年年报的数据,和Frost&Sullivan的数据基本吻合。从行业渗透率的角度看,临床研发外包占临床开发总支出的41%左右(即代表行业渗透率或者外包率,相比2014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在全球医药研发总支出中占比15%左右。

    

    

     国内医药CRO行业:快速增长VS多小散弱

     我们认为医药CRO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发展至今不足20年,行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跨国企业的战略市场转移。出于对新兴市场的争夺,跨国企业近10年在国内陆续设立研发机构,国内诸如药明康德、睿智化学(早期化学研究)、昭衍新药(临床前研究)、泰格医药(临床研究)等快速发展,作为国内第一批医药研发企业,带动了国内医药CRO行业的快速发展。

     从需求端分析:我国新药研发投入加速增长。我们认为医药临床/临床前研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一个国家医药研发投入及医药消费市场规模(吸引跨国企业产品、研发投入)直接影响CRO市场规模。

    

     行业整体处于发展初期,国内企业集中度低。截止2014.6,我国在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成都高新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现了400多家CRO公司(美国300多,欧洲150多),虽然数量众多,但整体国际竞争力弱。处于领先地位的有从事小分子合成研发服务的药明康德、睿智化学、康龙化成等,从事临床CRO的泰格医药、博济医药、赛德盛等。

     出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需要,跨国企业通过并购、自建分支机构的方式进入中国,并快速抢占高端市场。典型的例子如昆泰(昆拓)、PPD(收购国内临床CRO龙头依格斯)、ICON(收购国内临床CRO凯维斯)等。其主要业务为跨国企业在国内的临床研究业务。

     医药CRO核心竞争力:人才、产业链、区域布局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