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玩家】从买方到卖方,看国内药企正在如何玩转“新药专利”?
2016/6/13 E药经理人
相对于并购这项门槛更高的游戏,搞搞海外新药的专利转让和合作研发,可能更适合国内药企。
文 | 火龙哥
来源 | 医疗焦点
国内药企向海外药企购买其新药在中国区的生产和销售许可,已有多年历史,如复星、恒瑞、丽珠等上规模的企业,但是,相比这些国内传统大药企业所具有渠道优势,目前出现一些新买方,开始凭借技术运作海外新药。
同时,也有少数国内药企在最近几年开始坐上卖方席位,特别是2015年,数家国内药企突然掀起向跨国药企转让新药在海外市场授权的高潮,最高交易额达10亿美元级别。
于是,火龙哥这次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国内药企在跨国新药专利运作方面的新玩家和案例。
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化新药挖掘
中国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医药市场,但在重大创新药方面,国内企业自力更生严重不足,而且,仿制药虽多——约10万个化药批文中仿制药占比超过95%,但受质量低、生产企业过多、利润微薄等问题困扰。
据医药经济报报道,5月10日CFDA对药品批文库进行了一次数据更新,有15998个药品批文消失了,其中新版GMP认证逾期未通过和药企主动放弃是两大主要因素。
此外,自2015年7月启动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也严重掏空了药企新药储备。待批生产的1622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截至2016年1月12日,撤回和不通过合计1151个,占自查核查总数的80%,其中企业主动撤回占到77%,剩余待核查项目273个。有评论称,此轮整顿之后,有的药企可能两三年之内都将没有新药可注册。
要么自主研发,要么专利交易,药企获得创新药物的来源一般也就这两个。
国内药企最早更多是从向国内科研院所购买新药专利,到丽珠集团2002年从韩国购买艾普拉唑中国授权,被视为最早从国外购买成果再到国内进行开发的案例之一。此后,随着国内药企实力的增长,慢慢地,向海外药企购买新药成果专利成为常态。
行业人士黄屹曾以买方视角,对1999年到2014年期间、国内较为典型的40余桩新药研发成果交易,从交易对象、交易模式、新药价格等维度进行了汇总和深度分析。得出以下五个结论:
国内医药企业的主要交易新药成果来源正在从国内科研院所转变为国外企业。
新药成果交易模式正在从一次性交易向更复杂多样的条款模式转变。
中国医药行业中,小微研发企业作为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
当前受到国内药企青睐的新药成果,至少应当具有以下四大特征:大市场、进口替代、技术成熟、竞争优势独特。
多层次割裂的差异化市场是中国医药市场的重要特征。
从整体来看,跨国新药专利交易呈量价齐升之势。有媒体也曾梳理过诸多国内药企跨国新药专利交易和合作研发的诸多特点,比如项目多是中早期、以肿瘤药品种为主、中方多为买方、支付方式以分阶段付款为主等。
但是,相对于恒瑞、复星等大药企更多依靠自身在国内的渠道优势(当然其研发水平在国内也属一流)来赢得海外药企的新药成果——通常是临床试验阶段品种——授权许可,本文则主要讲讲这一跨国资本和技术游戏中的新一批新玩家。
表1近年国内药企部分新药专利引进交易
统计了近年部分新药成果引进交易,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在海外新药专利转让和合作研发这个领域,诸多海归创办、以研发见长的初创药企,存在感是越来越强,诸如歌礼等企业也被诸多行业人士视为中国创新药的关键希望所在。
这些初创药企的模式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侧重国外有重要潜力的临床试验阶段产品中国市场开发权利的引进。
相对于从零起步,与国外药企、特别是一些拥有数十年基础研究积累的跨国药企一样,从上百万种化学物中挑选候选物,确实不太现实。因而,不如针对中国具有强烈需求的药物,比如肝癌、肺癌等肿瘤药、肝病药物等,把国外已经做到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的中国区专利权和生产权买下,以此为基础做本土研发。同时,以开放的模式,借助于药明康德等第三方研发及规模化生产服务商,以期通过全球资源的整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研发体系和产业化路径。
歌礼药业:以速度为标准选择创新模式
歌礼药业创始人吴劲梓将新药开发比作一场足球赛,前面的传递配合都是在为最终的临门一脚进行铺垫,而歌礼目前在做的就是踢好中国创新药研发上的临门一脚,把一流品质的创新药物尽快送到患者手中。
“创新有不同模式。我们不排斥任何一种。我们的标准是看开发速度,在确定的疾病领域,哪种方式可以更快地让患者得到所需的药物,我们就采取哪种方式。”吴劲梓说。
在将丙肝领域作为主攻方向时,歌礼既可以从头开发直接抗病毒药物(DAA),但是考虑到患者的迫切需求及市场竞争态势,最终歌礼决定走引进创新之路。2012年,在全球考察过200多个项目后,歌礼开始与与罗氏就丙肝新药ASC08合作展开洽谈。这一交易从接触到签约耗时约两年。
再鼎医药:买授权、大融资、产业化
创建于2013年的再鼎制药,在从跨国药企获得新药授权、然后再在国内进行开发、生产的步调极快,2014年和2015年接连获得4个国外授权合作项目,产业化基地也已于2015年在苏州成立。
以创始人杜莹博士为代表的管理团队,相当高大上,均具备在大型跨国药企或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经验。
一方面是接连不断的取得授权,并以开放的模式,与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CRO公司进行合作研发,以加快商业化进程。据报道,2015年,再鼎医药的全职员工仍不到30人。
另一方面,再鼎医药的融资能力也是相当了得,2014年8月获得首轮3000万美元融资,由启明创投牵头领导,还包括红杉资本、凯鹏华盈和中盛世华基金。2016年1月又获逾一亿美元B轮融资,由尚珹资本领投,奥博资本及之前A轮投资机构共同参与。
2015年6月,宣布入驻苏州生物产业园,建立产业化基地。再鼎医药在苏州的新基地面积4200平米,一期投资1000万美金成立研发总部和制剂生产基地。
再鼎医药医学部副总裁张博当时表示,治疗肝癌药物将苏州基地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产业化基地,来促进再鼎的新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这将是再鼎医药走向产业化的起始点。
此前的2015年3月,再鼎医药与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签署协议,获得在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区域,独有布立尼布(brivanib)进行开发、生产和商业推广权利,其主要用于治疗肝细胞癌(HCC)和其它一些实体瘤,当时正处于全球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有望为中国肝细胞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有数据显示,全世界超过一半的新增肝癌患者来自中国,2012年中国新增病例约400000例,死亡371000例。
索元:生物标记物开发模式捡漏
2014年9月,索元生物医药宣布其全资子公司DenovoBiopharma从礼来获得临床III期抗肿瘤药Enzastaurin的全球授权,将拥有该药全球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全部权利,包括所有的知识产权和其他相关权利与数据。据称,这是中国药企首次从国际大药厂获得临床III期创新药的全球授权。
2015年3月3日,索元再次获得礼来临床III期抗精神分裂症药PomaglumatadMethionil的全球权利,过程几乎如出一辙。此外,索元还拥有一个针对肺癌(DB101)的临床晚期一类创新药。
Enzastaurin在DLBCL诱导治疗的临床II期试验中获得不错的临床效果,但在III期试验中没有达到预期疗效。之后,索元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发现其中有一个亚组的病人在服用Enzastaurin后,其无进展生存期有显著的改进。
索元意在通过其首创的逆向全基因扫描技术找到与药物疗效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并利用所发现的生物标记物来筛选病人,从而针对药物敏感的病人进行新的临床试验,以提高药物的疗效。这一利用生物标记物开发创新药的模式赢得礼来认可,不过整个过程也花了两年时间。
索元董事长方向明博士认为与礼来的合作,意味着索元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为中国药企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类创新药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突然爆发的国内卖方
在向国内引进创新药物的同时,国内药企也开始向海外药企授权,而且这爆发点来点还挺突然。
跨国药企因为专利悬崖的到来,已经被分析师和媒体恐吓有一段时间了。当然,因为重磅品种专利到期导致的营收或利润下滑,也已在财报有所显现,比如强生、诺华、罗氏2015年营收就出现了5%的下滑。
随着自身新药研发的产出比越来越令人沮丧,大型药企开始四处并购,这也造就了数家研发实力较强的中国药企2015年在海外专利授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这些案例、特别是金额较大的那些交易已被广泛报道,不再赘述。详见下表。
表2近年国内药企部分对外新药许可交易
以上案例无疑是国内药企在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佐证。不过,不管是从单笔交易的来看,还是从整体的研发支出来看,国内药企仍存在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以单个创新药企业或单笔交易来看,同样作为后发国家的企业——韩国韩美制药就非常值得关注。
表3韩美制药部分对外新药许可交易
事实上,这只是韩美制药对欧美药企的部分新药许可。
正如上文表1所示,国内的绿叶制药、天士力、再鼎医药均有从韩美制药购买相关创新药物的专利许可。其中,据路透社报道,韩美制药与天士力的交易合同金额达到1亿美元。另据天士力公告称,天士力及其旗下的康桥资本以及韩美制药三方还在天津成立了合资公司,注册资本各占三方之一。
从研发投入来看,占销售收入的10%已经是中国药企投入的上限,很多企业还在5%以下。
在2010年,韩美还因研发投入过高导致亏损。但在外界预测其将削减研发投入的时候,韩美反而提高了研发比重:2011年研发投入占到销售额的13.5%,2014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20%。目前,韩美有20多个项目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华为与联想的对比成为一大热点,这一对比在此前联想公布巨亏年报时达到高潮。
这家技术性公司,各有其星光灿烂的时代,其成长路径对诸多其他行业都是极有价值的参照,柳传志所坚持的贸工技和任正非的技工贸被某些评论认为是主导两家不同命运的关键理论。虽然有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之嫌,但在技术主导性越来越强的医药市场,如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国内药企面临的共同问题。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