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原创丨婺源印象
2015/4/6 笨鸟文摘
文丨王敏芝(北京汇文中学 初三6班学生)
在婺源的这几天,走走停停,来到很多地方、遇见许多美好。这里没有什么壮观的“大景”,处处自然,处处清新。旅行途中,我因一些或大或小的事物而有所触动,随想随写,稍作编辑,在此诚与大家分享。

如果说新西兰之行是场奇幻的梦境,那么这次的婺源之旅,便是一场人间的漫步与修行。这里没有冰川的璀璨,却有青山的温存;没有繁星的闪烁,却有野花的缤纷。这不是无瑕的天堂——这是最美的人间。——题记
田园?村落

春天的婺源,是个色彩异常明丽的巨大调色盘。田野的嫩绿,油菜花的金黄,板凳桥的浅褐,以及路边大片的紫云英,与徽式建筑特有的粉墙黛瓦一道,风情万种地晕染、交织、融合,在蓝天的见证下,调出了最美的色彩。

在这春的巨幅画卷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5A级景区中壮观的黄绿色梯田,也并非是游人如织的油菜花海:我始终念念不忘的,是一座途中偶然遇见的小村落——古老的小楼零星点缀在山谷里,被鲜绿的野草、淡紫的萝卜花和黄得耀眼的油菜花层层簇拥,随性而不显杂乱;远远望去,画面隔外的清新。周围出奇的安静,只听见蝈蝈和鸟儿的低吟浅唱。这里好像被时间遗忘了;村落与自然如此完美地相融,没有污染,无谓忧愁,连空气都甜得发软;一向呼啸的风儿此刻却不忍疾行,唯恐搅乱这桃花源般的宁静。只有远处在田埂上劳作的妇女时时提醒着我,这里是人间,真实而可爱的人间。

江湾?白梨树
青色的天幕下,白梨在江南烟雨里显得格外灵动洒脱;树下,一只乌黑的母鸡低着头,不倦地啄着被打落一地的粉白花瓣。远处,在无限延伸的石板路两旁,粉墙黛瓦的徽式民居在风雨里伫立着;她沉静优雅,默默无言,任轻飘的雨丝从她古老的屋檐厚重地滚落,让红花绿叶在她白墙的映衬下更加鲜亮。
我默默举起相机,想用镜头记录下这袅袅烟雨中的唯美一景。旋而,又悄悄的放下了--在这江南的春雨里,在这古朴的农舍前,在这雪白的梨树下,我忽然明白--有的美丽,用心记住就好。

萧江家祠
一切都安静了,只有雨滴轻敲石板路的淅沥。我靠在巨大的樟木柱子上,凝视对面殿堂的雕花雨檐,仰望苍苍茫茫的青空:无数雨丝缠绵地飘下,缀成了一道银色的帘子,斜斜地挂在我眼前。于是,目光里,一切都不再硬朗或明晰--模糊的青苔,昏暗的匾额,朦胧的石阶......不远处的大殿,仿佛也在隔着雨帘,威严而又慈爱地凝视着我,凝视着这雨丝分离出的另一个世界。

渐渐地,周围的一切都不再是往日的模样。我想我来到了一个不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世界:它朦胧静谧,没有尘世间的苦难与烦扰,那种宁静的气息是如此虚无飘渺;然而它又是如此真实,就存在于这大殿之中,让我的灵魂能逾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与历史对话,与光荣高歌。

愈发沉重地雨声终是唤醒了我。回落于地上人间,我意犹未尽地闭上眼,渴望回到那净化灵魂的世界;然而,无论怎样努力回忆,脑海中只是响起那伤痛的歌:“就让大雨冲刷 记忆中的沙 让我了无牵挂 浪迹在天涯.....”
三清山
山脚下的导览,骄傲地称三清山为“小黄山”。然而我想,无论是人还是景,都不应被看作是另一种事物的复制品,或者打着别人的旗号自己骄傲。就像三清山,它险、秀、奇,但不似五岳,也不仿黄山。它只是三清山,并不名扬四海,但也声震一方;它只是三清山,一座小县城里的大山,不欺不媚,不与争锋;如此的与世无争,如此的低调坦然,在这拥有无数雄伟高峰的世界里,却别有一番自己的韵味。

三清山的峰,是温柔的。
这里不乏怪石,萦绕着千年的故事;这里山势陡峭,从栈道俯望便是万丈深渊。然而如果你亲临这里,便会理解我的形容词:温柔。
这里的山峰是没有棱角的。气喘吁吁地爬上观景台,我坐在石凳上休息,听风隙过石缝、波动泉水、轻抚树叶的声音。一抬头,便遇见了数座高耸的峰:它们像从地底凭空冲出来一样,不倚不靠,笔直地立在云雾里,还有些当年残存下的傲骨气息---风沙消磨了尖利的棱角,岁月抚平了逝去的伤痕,而山峰骨子里的信念与坚守却从未泯灭。它们更加隐忍、谦和,让鸟儿栖息,为树木成家;而那颗赤子之心,则永恒地守护着三清山,保佑着每个自然之子的灵魂--我敬仰,这沧海桑田后坚守的柔情。

放弃棱角,这里的山有着迷人的轮廓。坐缆车下山时,眼前是隐在迷雾中的广阔群山,远处看去不很清晰,只有厚重而延绵的柔和线条;风起云涌,宛如一幅不断变换的水墨画。缆车缓缓滑入这仙境时,一缕金光从脑后射向前来---我回过头去,火红的夕阳融化了云雾,为西面的山脉勾勒出了温暖的轮廓;落日耀眼,在迷离的眼中显得过分灿烂。我转回头,刚才的水墨图竟像海市蜃楼一样渐渐地消逝了。

同车厢的旅客兴奋地叫到:“这雾终于散了!“望向逐渐明晰的群山,我却不觉得异常欣喜。人们常励志道“乌云遮不住太阳”“拨开迷雾见太阳”,却很少有人欣赏乌云下青黑色的山棱,赞扬迷雾中时隐时现的花柳。而这三清山不一样。无论是沐浴万丈光芒,还是隐于无边雾霭,它永远是安静无言,轮廓温雅,傲骨与柔情并兼。这不就是文正公一生所崇敬追求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吗?
我敬仰,这宠辱不惊的温柔默存。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笨鸟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