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77级、78级大学生:一个时代的符号
2015/4/10 笨鸟文摘
77、78级现象
中国恢复因“文革”而中断十年的高考后,最初的77级、78级考生绝大多数来源庞杂。既有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也有面朝黄土的农村青年,还有被改造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
这两届学生是从两千多万考生中筛选出来的,因为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加之服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晨曦诵读,挑灯夜战,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还别有一景的是,这两级学生的年龄跨度非常大。1966至1978年的十三届高中生,都有代表会聚于此,大的三十多岁,小的十五六岁。笔者所在班级就发生过这样的真实故事:1978年10月,78级新生报到,77级一位十八岁的同学,与其他几位一起,举着“新生报到处”的牌子到杭州火车站迎新。未几,一个熟悉的身影迎牌走来,两人大眼瞪小眼,一时无法反应过来。原来,他接到的新生竟是他中学老师!这种别开生面的“喜剧”,只能由那个时代制造。
这两级考生的成才率很高,大多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乃至栋梁。世称“77、78级现象”。
金77、银78
虽然两届学生入校、毕业都是同一年,但还有一些不同之处。
77级考试方式特殊,录取率之低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报考人数远远超出预期,总数多达两千余万人。许多省市只得采取先行初试一次的方法,淘汰一批人,初试合格才允许参加正式高考。即使以这样的方式“拦截”了相当大一部分人,全国参加高考者仍有500多万人。加上后来的扩招,录取率仅为4.8%;如算上初试,录取率自然更低。由于参考人员多,当时连印刷试卷的纸张都无法供应,以致动用待印《毛泽东选集》的纸张应急。
也许有关部门觉得分两次考试有违公平,所以从1978级开始只举行一次考试;高考试卷由全国统一命题,这一年参考者有610万人,录取本、专科学生40.2万人,录取率为6.6%,也非常低。自此以后,社会上渐有“金77、银78”的说法。
77级高考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大学之分,也不公布高考分数;志愿只能填三个,在“备注”栏还可填报中等专业学校。考试口号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受祖国挑选”。这年考生的“政审”严格。在分数上线、体检合格后,对每个考生组成了两人以上的“政审调查小组”,查考生的政治表现、家庭出身,包括亲属有无政治和历史问题,写成专题“政审材料”。
77级学生由三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成绩、体检、政审都合格者,1978年2月底3月初入学;第二部分是扩大招收的本科生和专科生,5月份入学;第三部分数量非常少,与第一部分入校时间相同,从历届优秀中学生中选拔,不用参加高考,采用与“工农兵推荐生”相同的入学路径。据说,之所以还要以这种方式招一部分学生,目的是为了对比到底哪种方式录取的高考生更为优秀。
称77级也好,81届也罢,实际上是同一批考生,然而其数序“名实不符”。恢复高考后,要给考生确定序列,“级”、“届”不能随意称呼。教育行政部门最后统一规定,入学之年称“级”,毕业之年称“届”。如照此处理,77级、78级的学生都是78年入学,82年毕业的,于是管理部门对77级来个“溯源去尾”,78年春季入学是实,但考试在77年冬举行,那么就定为“77级”;82年1月底毕业也是实,这“一个月时间”就忽略不计了,就称“81”届。这一“名实不符”的届次,终给后人带来某些困惑乃至混乱。
到了78级,大学有了“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再无推荐入学生,考生知道了自己的分数,政治审查也大大放松,“级”、“届”序列名实相符。这些细节的变化反映出历史的演进。
77级、78级毕业生大多有几分理想色彩,较能独立思考,不大肯随意附和,内心颇有几分“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狂傲。这两级学生包括稍后79级等届次的毕业生,较多集中于党政机关。不过,这两级学生大多也清楚,自己无非是同辈中的幸运儿,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时代的机遇更为重要。
来源:《报刊文摘》
版权声明:笨鸟文摘致力于好文精选,部分文章推送时因总总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010-68697980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笨鸟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