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知识会让你变蠢?
2016/5/18 笨鸟文摘

    

    

     笨鸟说:“有识之士”与“表演家”是两种人。

     在谈观点之前,先讲一则小故事:

     我有位朋友劝他儿子在大学一定要多读几本书,儿子说:现在网上什么都能查到,谁还读书?父亲不知道如何才能说服儿子。

     战败了父亲,儿子转向奶奶:奶奶我教你上网,网上你什么都能搜到,只有你问不出来的问题,没有你搜不到的答案。

     老奶奶道:那你问问,你妈她啥时候回家吃饭?你看这菜都凉了。

     儿子几乎要崩溃了:奶奶,你换个有意义的问题……

     老奶奶:咋的呀?吃饭没意义呀?没意义你别吃呀。

     讲这个故事,是要说个灰常重要的事情。

     有多重要呢?

     股神巴菲特就是弄清楚了这个问题,

     才赚钱赚到疯。

     ▼

    

     巴菲特有个低调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有一次饭局,查理·芒格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普朗克的司机》:

     普朗克是1918年的诺贝物理奖获得者,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

     他的司机对他说:教授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就让我替你讲吧。普朗克同意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模一样。

     讲完了,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讲了这个故事后,查理·芒格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

     许多人并没有掌握什么知识,而是像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但是这种表演对人并没有任何帮助。

     糟糕的是,许多人入戏太深,忘记了自己只是个司机,而不是普朗克。

     查理·芒格的意思是,有些人并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他们只是掌握了一种表演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就如普朗克的司机一样,上台鹦鹉学舌,却期望获得普朗克的荣誉。

     巴菲特也喜欢查理·芒格的故事,他认为一个人至少应该具备两个能力:

     1) 能够清晰认知自己掌握了多少真正的知识。

     2) 能够辨识那些貌似知识者的表演家。

     第二个能力相对来说简单些。演员,电视评论员多是表演者,你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多半是种过人的表演能力,知识含量并高。难的是第一个能力。

     巴菲特说: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边。这个范围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范围的界限在哪里。

     查理·芒格神补刀,说:你必须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几乎可以向你保证,如果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以外碰运气,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

     但说到最后,这俩货也没解释一下,该以何标准,区分真正的知识与表演,并以此界定自己的能力范围呢?

     理论上来说,这世上的所有知识都有其内在的价值。但有些知识,好象不是那么靠谱。

     正如最近大家弄清楚的:原来金鱼的记忆不止是7秒,甚至能长达几个月。但你知道了这个,好象还是派不上用场,没有哪家公司会为了这事给你颁发奖金。

     网络时代,知识点可以随意抓取,只要在网络上一搜,各种资讯各种知识海量,屏幕一关,你的大脑好象依然如旧——网络是聪明人的工具,却让一些人变得更蠢。

     这就是开篇故事的寓意了:网络好比普朗克,你我好比替人家开车的司机。网络上的知识量再多,你最多不过是学个表演。

     现实中,许多人跟普朗克的司机没区别,只会照着现成的表演,问他下一步该如何?他就傻眼麻爪了。

     显然,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并没什么意义。

     有意义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甚至未掌握知识、用以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

     这个问题,

     早在还没互联网时,

     就已经被人注意到了。

     ▼

    

     大哲学家罗素,他有个好盆友,叫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他们两人联手,写了部《数学基本原理》。

     此后两人兵分两路,阿尔弗雷德开始研究思维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来个奇葩的概念:

     『 惰性知识 』

     科普一下:“惰性知识”,指那些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听起来高大上但没什么实际用途,无法在现实中应用的、缺少活力的知识。知识的活力不足,就是个惰性知识。

     照这个标准来看,网络之上,九成九都是惰性知识,是死知识。除非有谁赋予这些惰性知识以活性,这时候知识才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金鱼的记忆时间到底多长,这就属于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惰性知识。

     普朗克的司机,能够一字不差的背诵他的讲演稿,也属于典型的惰性知识。

     ——不是说死知识就没用,至少趣味性还是有的。但如果你具备了让死知识成为活知识的能力,岂不是更好?

     惰性知识只有知——知道金鱼的记忆不止7秒,但没有识——如果你非要抬杠说有,那也不过是网络上的传言,不可信。

     知趣点或惰性知识,在你大脑里是个孤立的点,前不着村,后不靠店的那一种。

    

     ▲ 惰性知识:

     碎片的散乱的无用的知识点

     知识必须能够用以指导人的实践,才有价值与意义。知识必须能够在你大脑中自如运行,有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

     这个体系至少应该包括观察、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与反馈7个步骤:

    

     ▲ 有效知识:

     体系化思想化的知识结构

     普朗克就是在专业领域里,运用这七步,完成他的思想发现,所以才获得诺贝尔奖。而他的司机,只有一个孤立的点,联系不成完整的步骤,所以只是惰性知识。

     惰性知识拓展开来,就成为活知识,成为你的智慧和能力。拓展不开,就毫无意义了。

     那要如何把惰性知识拓展开来呢?

     最核心的知识,只有三个:

     第一块积木是数学:数学这东西的特点,就是精确。精确的意思,就是永恒不变。在美国,一加一等于二。到了北韩,一加一也得等于二。这个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但也是最难的。

     第二块积木是逻辑:逻辑这东西,是非常抽象的,但也是准确的。知识体系靠了逻辑推导而形成。人生也是依据逻辑而生存。如果有谁活的不太逻辑,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是场跌宕起伏的大戏,娱乐了别人,苦憋了自己。

     第三块积木是哲学: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开始,它不是积木块,而是你堆垒积木的场地。

     你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就可以拿数学和逻辑这两块积木,堆砌自己的观点了——如果你的认知理论正确,铁定要应用到数学和逻辑。而错误的认知,百分百回避数学和逻辑,只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反复循环。

     所谓的科学,就是不断证伪,让其错误的含量略低一点点。

     举个例子

     ▼

     现在大家有病看西医,还有中医之争。可你是否知道,西医科学化时间并没多久。

     此前2000多年,西医给人治病就一招:放血。因为当时的理论信奉体液之说,认为人患病,是因为血液太多。

     所以不管你感冒发烧还是腿断骨折,进医院先给你一刀放血——为了使放血更严肃,西医大量使用吸血的医蛭,19世纪30年代,法国使用了超过4000万史血蛭,吸得病人神彩奕奕精神抖擞。

     如果不是患者死得太快,这怪招现在肯定还在用。

     人的一切理论,其实都是虚构的。在这种理论被证明完全错误之前,只能对付着用。

     这个体系的建立,其实是很容易的:就是改一改你网络搜索的习惯,从单纯的搜寻知识点,改为体系性搜索。

     你要搜索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个思维的完整七步。

     就比如说,钓鱼的记忆不止7秒,这个知识点毫无价值。

     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到科学家的证明工作,从最初的观察开始,分析、预判、行动、矫正、结果——再到最后的结果被你获知,这一切就变得有价值了。

     你对这个过程熟悉了,大脑就会潜移默化,形成体系的认知能力。此后看问题,不再是那么武断,那么情绪化,而是有板有眼的走过一个完整流程。这时候你的错误在减少,智慧在增加。哪怕是在一个陌生领域,也不会失去清醒的判断力。

     重复一遍,你要学会在网络上搜索一个思想流程,而不是无意义的点。当这个过程开始,你的大脑就渐然变得充满智慧。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不给个法子,让大家哗的一下,就建立起自已的知识体系呢?

     老实说,目前这个改变搜索习惯,是最简捷的了,比这更省事的法子是奔高等数学冲过去——但对多数人来说,最省心的法子其实最难。莫不如从自我习惯开始,熟能生巧,适用面更广泛。

     在这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巴菲特和他的小伙伴查理·芒格,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们是在说,只有把你大脑里的那些散乱的知识点,勾连起来构成完整的体系,这才构成知识本身。这个体系能够帮助你,改善你的生存环境。

     而不成体系的一切,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这些无意义的东西,会让你的人生,非常糟糕。

     网络只是个工具。而知识,甚至不能构成工具本身,只有系统化的思想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工具。

     吴晓波认为,工具会淘汰人——这话不假,但它淘汰的,一定是那些脑子顽固而保守,没有形成自我思想体系的人,只有这类人才会排斥进步。并不是你年轻,就一定不在这个行列之中,年纪和进步没有丝毫关系。

     互联网必将淘汰那些低端运用者,淘汰那些只会搜索知识点的人。除非你学会运用网络构建体系,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没有掌握思想体系的人,任何变化都会淘汰他。而掌握了体系的,就是淘汰体本身。

     所以,千万不要再说网络上什么都有这种话了。网络上有没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大脑里有没有。

     来源:雾满拦江(ID:lwwuwuwu),作者雾满拦江。

    

    


     推荐公号:

     笨鸟读书

     ID:bnds2016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简介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有小伙伴在后台留言已经将笨鸟文摘公众号置顶,果然是真爱啊!如果大家想要在第一时间看到笨鸟文摘的更新,那就把它置顶吧!

    

    

    笨鸟文摘(bnwz2012)我们是新榜2015年500强之一。先飞之笨鸟,文摘之精华。选文交给我们,时间节省给你。我们是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的微信自媒体第一联盟“WeMedia”成员,合作微信:56306838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笨鸟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