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
2016/7/12 笨鸟文摘

    

    

     来源:学习学习再学习(ID:xiaolai-xuexi)

     很多人误以为我是不社交的人。

     我写的书《把时间当作朋友》里的一个章节,不知道被谁截了出来,还加上了一个自以为是、断章取义的标题《放下你的无效社交》。

     很多人转载过这篇文章,实际上却一直是误读。

     我说的是:所有的社交其实都是平等的,在不平等的状态下,没有有效的社交。

     我想我被误读,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阅读能力有限而造成的。

     今天,我们从一个特别简单基础、我们一生都在用的概念说起:朋友。

     那么,什么是朋友呢?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的人。

     这里有个词,“感觉”。

     对,友情就是一种感觉,它让我们温暖。我想很多人都跟我是一样的吧……然后我们在慢慢长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有一些基于历史、文化习惯的细微渐进升级。慢慢地,我们对朋友多了一个标准: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

     这里我使用了一个很中性的描述:“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你也知道,这其实很多的时候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东北老家,这叫“够意思”。小朋友们之间开始慢慢学会另一个概念,叫“义气”,然后,不由自主地把这个概念和“朋友”这个概念揉在一起。

     那个时候我们还不擅长思考,不知道“够义气”、“够意思”这样的概念其实是一种毒药,因为它看起来是那么美好。

     为什么说那是毒药呢?因为我们不由自主地在一个纯净的概念里加入了公平交换的机制。

     可问题有在于,对于什么是公平,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人就是这样,即便不知道什么是公平,当不公平发生的时候,却是可以瞬间体会的。

     于是,就开始有了背叛、欺骗和伤害,开始有了失望和愤世嫉俗,我们也就此进入了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人和人是特别不一样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出生、成长、结婚、生子、直至死亡,都在一个地方。

     即便是在大城市也有这样的人,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本科、北大研究生、北大博士、北大工作……我真见过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

     然后,我呢?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海林县,八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搬到延吉市,小学转学一次,初中转学一次,高中复读一次……

     然后离开老家,去长春读书,毕业后没有回老家,而是去了沈阳,再后来回老家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又辗转广州而后定居在北京……

     当我回头望过去的时候,虽然从小交下的老朋友其实不多,但几乎每一个都是我自己主动保持联系所以才一直有联系的。

     维系交往,是耗费时间精力的,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至少有一个是主动的,而我就是那个主动的人,因为我觉得这些“成本”是必然存在,也是必须承担的。

     所以,朋友的定义,在我这里开始发生了变化,在我这里,所谓的朋友是: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

    

     而这里所说的付出,常常是我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主动联络,主动维系友谊的那些人。

    

     因为老朋友的稀缺性,自己开始为这个类别增加了一个原则:轻易不跟他们产生合作关系,生怕伤到这个稀缺的存在。

     不是不,而是轻易不,这其实是一种尊重。

     成熟的特征就是独立,而独立的意思是说:生活上、经济上越来越不依赖朋友的存在——朋友更多是精神上的需求。

     于是,我对在这个阶段能够交到的朋友开始有了新的定义:

     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并且我也钦佩的人。

     我们钦佩和仰慕的人很多,但前提是人家愿意跟我们交往。

     因为我很了解交往是耗费时间的,又由于我是个长期主动维护友谊的人,所以我知道你有时会不小心就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很不好的,不是吗?

     在我的朋友眼里,我是个擅长社交的人,我懂得如何维系已有的关系,我懂得主动去与一些我所欣赏的人建立联系……

     但说实话,我特别不擅长处理层级关系,在这方面缺少历练——我没上过班,大学毕业就做销售,后来在新东方工作,完全是放养模式。

     于是我处理层级关系就肯定出差错,我做过很多“非常不得体”的事情。

     所以,我一向都尽量去选择那种“只要我一个人就能干好”的事情,比如讲课啊,写书啊,做网站啊。

     我自己就能做好,不会的我就去学,多难都必须自己学会,时间多不够用都要挤出来去学必要技能,许多年来我就是这样的。

     于是,在那个阶段里,我与我的绝大多数朋友,我们之间的联系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我逐渐意识到我有能力去帮一些人了 —— 其实,在那之前,更多的时候我是自顾不暇的。

     后来,我逐渐干脆成了一些人进步的动力 —— 我想,我写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陪着很多人度过了“上一辈子”吧。

     于是,我对朋友的定义再一次更新: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

    

     我与我的好多朋友都是这样的:

     2012 年,我认识了李路,我觉得他很牛,只要有机会我就跟他说,前后说了五六个可能性。最终他说:嗯?这个不错,这个我愿意跟你干。

     然后,我又叫来了我在 twitter 上认识了两三年的另外一个朋友沙昕哲,于是我们折腾出来一个公司,叫 knewone。

     在同一个时期,我认识了冯晓东,一个八九年的小朋友,我觉得他很厉害。

     所以我就跟他讨论很多事情,差不多每一两个月就跑去找他吃个饭,闲扯胡扯,期间也交流很多做软件产品的看法,有时我的一些看法会被他批得狗血喷头……

     到了 2014 年春天的时候,他给我打了电话说,“我搞出一个东西,你来看看呗”……

     我就去了,一看,喜欢坏了,当场就要求一块儿玩。

     然后他把团队拉出来,我请大伙吃了一顿饭。那顿饭相当于全体团队成员面试我,我回答了很多问题,最终面试通过,于是我们正式合作了……

     另外一个好朋友叫龚鸣。现在是国内知名的区块链技术专家。

     我认识他时就觉得他与众不同,于是我就在找机会,看看能不能一起做个什么事;前后也是提过很多方案,可都不太合适,于是就放在那里。

     时不时我就会联络他,跟他聊新的想法。这样过了两年多,有一天,我又跟他说了个我的想法,这一次他一听就说:嗯?这个可以搞,而且必须搞……

     于是,我们俩就搞了一家公司,叫彼此保险……

     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我所理解的情商,是这样的:

     所谓的情商,就是擅长创造共赢局面。

     创造共赢局面就是这样的,需要思考,需要研究,需要花费时间精力,需要试错,需要耐心……

     我们这种人是不可能把自己沦落到索取者的地步的,我们知道收获需要投入,这是多简单的道理啊。

    

     独立

     共生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朋友给了巨大的提醒。这个人叫霍炬,他是那种能帮助对方成长的人。

     这说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做到。

     这事儿到底有多难呢?我就这么问你吧,你这辈子见过几个感激前男友的女人?

     认识霍炬之后,我对友情的定义多了另外一个层面,我开始觉得每个人的友谊,质量是不一样的。

     对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所以,我想有一类人跟我是一样的,我们有属于我们的特殊的交友方式。比如说,对我来说,写博客、写微信公号,其实都是一种交友方式。

     因为互联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沟通跨越了地理空间的限制,我们在身边找到同类的可能性本来很低,现在却被互联网放大了,放大到必然可以找到同类的地步。

     有些时候,我们的想法在身边的人看来是疯狂,但互联网会把你的思考带到你完全想象不到的角落里去。

     在你都不知道是哪儿的地方,也许有一些人能够理解你,能够认同你,能够与你共同成长,这是很神奇的事情。

    

     推荐:笨鸟读书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笨鸟文摘(bnwz2012)我们是新榜2015年500强之一。先飞之笨鸟,文摘之精华。选文交给我们,时间节省给你。我们是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的微信自媒体第一联盟“WeMedia”成员,合作微信:56306838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笨鸟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