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当医学面对赤贫和绝望
2014/10/14 创新医学网

    

     如果,一个看上去贫困潦倒的病人突然跪在你面前哀求:“医生,求求你,帮我看病,但我没有钱…”

     如果,一个经过各种治疗而走到终末期的晚期肿瘤病人突然跪在你面前哀求:“医生,我该怎么办…”

     长久以来,我的心中,一直担心着这样两个“如果”。

     我想,当下国内医院中的同仁真要遇上这样的“如果”时,大多会束手无策或者干脆逃离。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的同仁应该怎么办!

     没钱看病的问题,自古就有。但是总得解决。怎么解决?近代主要就是靠慈善医疗。民国时期的各类教会医院、公立医院以及私人诊所,都有各种模式和程度的慈善医疗。而其实早在清末,就有官办的免费医院了。1906年8月,清廷在北京设立内城官医院,1908年6月,又在外城宣武门外设立外城官医院。“纯属官立性质,所有来院诊治之人,概不收费,惟住院诊治者饭食费须由本人自备”,就是免费看病。“1908年6月,内、外城官医院每季度就诊人数皆有数万人之多,1909年全年就诊人数更是高达288467人次,而当年北京内、外城总人数还不到80万”(摘自丁芮《近代北京的免费医疗》)。可能有人说,现在赤贫的人数很少,不要紧。呵呵,历史学家会告诉你,忽视这“一小部分人”,带来的麻烦却可能在社会矛盾中占据巨大的比例。而长久以来,至少在医疗待遇方面,确实没有照顾到这一部分人,导致触及社会心理底线的事情一再发生。

     若是说贫困的事情涉及的人群不算最多。那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或绝望,就完全不一样了,不管贫富与否,都会涉及到。

     “医学不是神”。这是近年来,国内医界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反复在向民众宣传的理念。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医学没有能力为疾病和痛苦“兜底”(社会转型时期,干“兜底”的工作,实在太可怕。现如今,做“过程”的行业矛盾少、很开心,但是做“结果”的行业就有被人砍的危险。医院中各专业间的区别,也是如此)。其实,说医学发展水平有限,大部分老百姓都能理解。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你单单告诉他们“医学不是神”,是不够的,你得继续告诉他“神到底在哪里”。不然,你还是得“兜底”。

     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医院里,有数种不同宗教的祈祷室、或者小教堂。这些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都非常不错,但是,相当部分已有宗教信仰的病患及家属的痛楚与哀伤还是需要祈祷来解决。难道,他们就比我们傻啊?(请注意我的措辞:“已有宗教信仰的病患及家属”。允许祈祷和鼓励传教是两码事呀…)

     说实话,上述两个“如果”的事情要是能好好的解决,医务人员被砍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单单做个抱怨者,真的没意思,总要努力改善吧。越快越好。

     那么,到底怎么办?我想,除了摸着石头搞“机制创新”之外,就是吸取经验。要吸取的,不单是国外的经验,还有前人的经验。

     最近,读到北京大学谷晓阳、甄橙、刘继同等学者编译并发表的《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1927-1929年度报告》(《社会福利(理论版)》杂志)。尽管我收集阅读过很多中国近代医学史料,但是,这份报告依然给我极大的震撼。

     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于1921年5月正式成立,到1952年被撤消为止,共存在了32年之久。她在中国不仅创办最早,也是办得较好的。1946年,民国学者写道:“国内各大医院中有社会服务一部者颇多,例如前上海之中山医院,上海之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南京之鼓楼医院,重庆之宽仁医院及北平之协和医院等,其中以北平之协和医院办理较有成绩。”

     《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1927-1929年度报告》展示了,在那个艰苦时期,医界是如何在各种力量支撑下构建“和谐医患”的。《报告》中附有19个案例的工作记录,我从中节选二个。

     让我们感触,让我们学习。

     个案记录I

     一位34岁的已婚男子。住院号:No.25631

     临床诊断:腹部枪伤。

     社会调查:在病房访谈病人;与警察会谈;与病人妻子在病房谈话;在病房与病人父亲谈话。

     研究发现:病人是位需要养活妻子与女儿的农场杂工;病人与父母居住在同一个镇子,他们靠20亩地维持生计;病人在帮助抓捕强盗时受伤;警方在病人伤病期间有义务给他家庭经济救助,但是如不加以力促,警方有推卸责任的倾向;因为病人的伤情,这个家庭没有过冬的冬衣。

     主要问题:

     他是位暂时处于无能力状态的男人。

     他没有应付意外事故的多余钱财。

     提供服务:

     1.在病人尚未愈期间,安排警方养活他的妻女。

     2.安排由警方支付病人居住男调养院的费用。

     3.向病人的妻子赠送衣服。

     4.安置病人人住男调养院,直到他伤势痊愈。

     5.安排警方帮助病人开始从事小商贩的生意。

     服务结果:因为由警方支付费用,病人得以逐渐康复,身体状况恢复良好。

     个案记录Ⅵ

     一位19岁的未婚女孩。住院号:No.20323

     临床诊断:怀孕、妊娠。

     社会调查:在社会服务部与病人和母亲交谈;家访并与母亲谈话,会见家庭成员;在病房访谈病人。

     研究发现:

     家庭:父亲、母亲、8岁的妹妹、6岁的弟弟和病人居住在一起。

     29岁的哥哥是个军人。房子的两边居住着叔叔、婶婶们等一大家子人,虽然他们各有所长,与北平市里一些著名机构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大家子人要养活。

     经济:父亲的收入微薄,而且不稳定。唯一固定的经济来源是哥哥每月3、4美元的军人津贴和病人每月依靠缝补收入的3、4美元。

     怀孕的缘由:母亲离家担任四个月的保姆,把病人留给同院中邻居家的一对老夫妇照看,一个兵痞用手枪强迫病人与之发生性关系。

     主要问题:非婚怀孕;经济来源不足。

     提供服务:

     1.为病人安排免费病床和免费药品。

     2.社会服务部将婴儿接走。

     3.为婴儿找到收养家庭。

     服务结果:病人一出院她的家庭就给她安排了一桩婚姻,她现在已经结婚一年,生活得很幸福。没人知道她的过去。

     感谢前人,以及做出相关研究的学者们,让我们体会医学的本原。

     我们面临困难,我们需要像前人一般努力,不单单是医界,更有政府与社会。

    

     (民国时期上海医师公会印制的“救恤贫病送诊券”)

    

     (1947年某县中医师公会诊例规定:赤贫减赠。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

    

     (民国时期的一张捐款收据。救治贫病的慈善医疗机构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捐款。慈善管理,是细致到一两块钱的精细化管理)

    

     (1946年至1948年的上海公立医院业务数据显示,免费病例很多)

    

     (沈阳盛京医院前身,是由英国人司督阁博士建于1883年的“盛京施医院”。之所以叫“施医院”,特色就是免费:穷人治病不花钱、富人治病花大钱。2013年,一位72岁的住院病人拿出这张1919年的优待券,院方研究后决定予以兑现、减免费用)

     来源:医史微鉴;作者:杨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