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的职业现状
2015/4/16 创新医学网

     ?

     提示:点击上方"创新医学网"关注我↑联系电话:400-6089-123


     中国医生的职业现状:收入低、超负荷工作

     有对医生的调查显示,"67%的医生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 "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癌症" "75%的医生年收入低于4万元" 这部分反映了中国医生生存的现状。与此同时,对百姓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仅20.80%的人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称这一行业"费力,但不讨好"。

     有人这样描述在某三甲医院中和医生偶遇的情景,"只见一片白影在你的眼前瞬间飘过,还没看清他的面貌,就只看到10米开外的后脑勺了。"这是工作中的医生,给很多人留下的是片刻不停的印象。那么,高强度的工作是否有相应的高收入呢?

     在很多人眼中,医生在我国是高收入阶层。但是,来自医界内部的声音却并非如此,在医院内部,大多数医生认为他们的收入与社会其他阶层相比是不公平的。

     最近,一项针对中国各地5900名医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医生的月薪从最低不到3000元到8000元不等。三级医院医生月薪达到8000元以上的只占10%,68%的医生月薪在3000~8000元;一级医院60%的医生月薪在3000元以下。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国拥有三级医院1353所,二级医院6507所,一级医院5367所。这意味着中国绝大部分医生的薪资水平,不仅难说是高收入,很多人甚至是中低收入。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莫东华介绍说,医生的收入是与工龄挂钩的。一个医学院本科毕业的医学生,一般要在医院上班2年以后,才有资格考取初级职称,成为住院医师。获得初级职称5年后,才有资格考取中级职称,成为主治医生。而只有成为主治医生,才能拥有处方权。也就是说,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要7年以后才有可能成为主治医生,拥有处方权。此后,这名医生要凭借优秀的科研项目和优秀的学术论文,才能评上副高级职称、高级职称,成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般来说,成为副主任医生,大约要12年,成为主任医师,则要17年左右。一些医生却因为没有学术论文,很多年来一直停留在现有职位,当然收入也不会有所变化了。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从迈进医学院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他就认为医生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张孝骞、林巧稚这些医学大家更是我们的榜样。但目前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和他们当时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那时不用贷款买房,不愁工资不够花,更不用怕有些患者的过激言行。可我们现在工作累、收入低不说,还得处处如履薄冰,横跨'医院'和'法院'之间。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高海鹏表示,属于医生的荣誉和价值肯定,要从后半生才开始。大多医生年轻时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还得面对医患矛盾。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邓开叔也表示,医生状况目前苦乐不均。35岁以上的医生职业满意度高些,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则容易萌发"走"的念头。王拥军院长则告诉记者,他们医院每年都有人放弃"医生"职业,去一些医药公司卖药,甚至做起了和医学完全不搭边的工作。2007年,甚至有一位外科医生在《中国青年报》上刊文,无奈地称:"我不想再做医生,哪怕去街边弄个铁桶卖烤红薯,哪怕去擦皮鞋。"

     期待改善医生的生存环境

     原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曾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让最优秀的人才来学医。否则,几十年后,医学人才匮乏将影响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然而,中国医生的生存现状似乎正在远离这种良好的愿望。

     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医生的成长之路虽然同样艰辛,甚至比中国医生的要求和成本还要高。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之后,他们所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回报是与医生多年的付出相适应的。在国外,医生是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美国医生的平均工资是公务员工资的2至4倍。其他发达国家也基本如此,就连刚毕业的医学生起码比工科学生薪水要高20%~30%。医生是令人尊敬的高收入职业在这些国家几乎从来没有被怀疑和动摇过。因此,在国外,医学堪称是精英教育,最好的学生才报考医学。所谓高素质、高风险、高回报才能使医学人才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才能支撑起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健康医疗体系。

     在中国学医,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光读书就要11年。毕业后,先当5年住院医生,才有机会晋升主治医师。十几年才能培养一个能看病的医生。而这些一般从中学就十分优秀的医生们真的成为医生之后却发现自己的收入往往还比不上那些昔日选择了学工科只读了硕士或本科就工作的中学同学。而且,学工科许多是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2年,光上学就"省了至少3年时间"。研究生期间如果希望到国外去读,工科比医科也会更容易联系到合适的专业。相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要想到国外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是很难的。相当一部分人为了出国深造则不得不转换其他非临床专业。与国外一样,选择学医的同时就等于选择了高成本。而与国外不同的则是在国内医生并不是一个"高回报"的职业。国外一位专家曾不解地问到:"中国的医学教育招收的也是最好的学生,医生的成长经历也与国外类似,都属于高素质、高风险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医生在中国不属于高收入阶层呢?"

     中国医生的生存状况亟待改善,这是否是中国新医改应该明确的重要方向?

     据数据统计,社会对做医生的职业期望值近年来一直在持续下降。近10年来高考状元几乎无人选择学医。而身为医者,是否又希望"子承父业"呢?中国医师协会曾就此做过四次调查。在2002年首次调查中,不愿意自己子女报考医学院校的占53.96%;2004年第二次调查中,不愿意的占63%;2009年第三次调查中,不愿意的为62.49%;2011年第四次调查中,不愿意的为78.01%。

     一位医生在网上说,"医学世家"在以前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可现在,有多少医生有勇气让自己的子女学医?看看医生的执业环境,谁愿意把自己的子女往"火坑"里推?再算算学医这些年所需要的成本吧!感慨而言:"坚决不让后代学医""恨谁就让谁的孩子学医"……

     许多医生虽然这么说,可是心理对学医是"又爱又恨.……",爱也许多于恨,所以诸多临床医生还在坚持!只有坚持下去,大家希望更好!!至少希望不了解的人能理解这些临床的一线医生!

     尽管有委屈、有抱怨,甚至想过"跳槽",但中国仍有600万医生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伟大的誓言。正是这份坚守让他们在遇到"非典""奥运""地震""甲流"的时候能冲上前线,坚守的责任和学医的本能决定了他们能冲上去,而家庭、父母、孩子不仅管不上,甚至还有把病毒传染给家人的风险。一位儿科医生下班后再累也一定要骑自行车在马路上经过长途奔波才回到家,怕的就是把病毒带给家里年幼的孩子!

     当一幕幕中国医生真实的生存现状被清晰地展现,当人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国医生的这份坚守之后,难道我们不应该更期待新医改能把"提高医师社会地位"、"尊重医师人格和劳动价值"、"切实改善医师执业环境"作为本次医改的核心目标吗?

     当今的中国社会,在医疗负面报道充斥媒体博人眼球过后,是否更需要最大限度地为医生提供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更能让他们安心治病救人,保障大众的健康呢?那些计划转行的医生在考虑放弃自己理想的同时是否应该先行动起来做点什么来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政府、社会是否更需要为医生做点什么来改善医生真实的生存现状呢?(来源:环球医学资讯)

     最专业的医学学术期刊出版服务机构 ,关注创新医学网微信号,随时随地了解最新医学前沿信息、会议报道、期刊资讯、晋升政策,您身边的医学论文写作、发表、著作出版辅导专家,欢迎访问网站:www.yixue360.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