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越改越错?Oh, No!
2016/6/15 创新医学网

     作者简介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清代玉田人。二十岁左右始习医,后久居京师,以医为业,并开了「知一堂药铺」,名噪京师。他是第一位对传统医学体系提出纠正的中国医生,并被清末西医德贞(Dudgeon)誉为:「近代中国解剖家」。他的著作《医林改错》于1830年(道光十年)在北京刊行后,造成不小的震撼。据统计,该书自1830至1950年竟再版了40次,为古代任何一家之言的医学著作所不及,影响一代医学思潮甚巨。

     学术见解

    

     王清任强调“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他亲自去坟场、刑场观察尸体,道光十年(1830年)撰成《医林改错》二卷,约3万余字,并绘有25幅脏腑图谱。王清任企图建立“气”、“血”系统,两者不相通,血管中只流血,气管中只行气,主张心脏是气管通路,认为心中无血。《医林改错》内“活血化瘀”的方剂有二十二例,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等,被称为活血化瘀派的宗师。

     历史评价

     《医林改错》在医学界褒贬不一,有人说是“集数十载之精神,考正数千年之遗误”, 是“稀世之宝”;但也有不少专家认为是“医林改错,越改越错”,例如《内经》认为尿液是食物中的水液进入大肠后,循下焦渗入膀胱,王清任却批评说:“尿从粪中渗出,其气当臭,尝用童子小便,并问及自饮小便之人,只言味咸,其气不臭……”,又谓“中风者半身无气,半身有气者”。《医林改错》否认三焦,认为本无其事物。王清任虽然实地观察尸体,坚持“亲见脏腑”,却缺乏“系统的实验”精神,亦缺乏“操作典范”,使得书中的结论过于草率,因此严重影响到本书的价值。对于他的评论历来不绝,褒贬不一,各有所重。近代医家刘钟衡(约生于十九世纪末)谓:「王清任先生《医林改错》一书,以独见之智力,辟古人之非,惊喜交集,半生疑窦,一旦豁然。」刘自述他在1884年到上海购买西医书数种,其中看过合信氏之《全体新论》后,发现其中描绘之「骨肉脏腑,半与前书脗合。」所以他给王清任的评价是:「西医于骨肉脏腑逐层剖验,形真体晰,中华向无此条」,而「千载而后,阐发余蕴,实王先生《改错》一书,为之嚆矢也。」可见后来被称为中西医汇通的医家们,在当时也受王书启发;而王书与西医之说有类似之处,它们都对传统中医做出批评,皆对当时的医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结语

     医林改错唯求真,读《医林改错》 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王清任敢于质疑古人,唯真理是求的精神。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学问之成立在信,而学问之进步在疑。非善疑者,不能得真信也。”王清任可谓将探索精神发挥地淋漓精致,因此无论书中理论如何,至少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你的看法呢?

    

     作者简介

     Allurekitten,医学英语硕士,典型摩羯女,血型不明,御宅族,双重性格,爱美食,爱生活。

    

     创新医学网

     生命科学前沿报道、临床医疗技术探讨、医疗时政解读、医学资源共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