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也可致癌?
2016/7/3 创新医学网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1927年由Jacoh首先报告。根据其分化的方向可分为毛发、皮脂腺、顶泌汗腺或汗腺4类良性附属器肿瘤。但根据其分化程度则可再分为增生(成熟或近于成熟的结构),腺瘤(分化比增生低,但有发育好的腺样结构),良性上皮瘤(分化程度更低,常难以辨别其将形成的结构)及基底细胞上皮瘤(为分化最高的恶性附属器瘤),基底细胞癌是由未成熟的非间变的类似基底层细胞构成。其特点为生长缓慢,有局部破坏性,但很少转移,肿瘤转移取决于损害的大小和深度,损害大于3cm者,转移率为2%,直径5cm者转移率为25%;直径10cm者转移率为50%。本病属于中医“翻花疮”范畴。

     基底细胞癌

     【病因学】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一种基底样细胞的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皮肤肿瘤。本病起源于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细胞,生长缓慢,边缘呈珍珠状色泽,主要为局部的慢性浸润性生长。虽可破坏邻近的组织器官,但极少发生转移。经常暴露于日光下的农民、渔民、海员或喜日光浴者易发本病;X线引起的射线皮炎、烫伤、烧伤等引起的疤痕以及长期接触砷污染,可于日久后发生本病。

    

     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均证实,基底细胞癌的发病与日光中紫外线长期照射有密切关系。紫外线可损害DNA,长期反复损伤,最终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DNA的突变,从而诱发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另外,X线、HPV感染等其他因素也与基底细胞癌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好发于老年人暴露部位,特别是鼻部,其次是面颊部。皮损多为单发。临床损害有多种类型,但以结节溃疡型和色素型较常见。共同特点是损害多有小珍珠状结节融合隆起性边缘。

     【诊断】

     根据老年人,面部结节,中央溃疡,周边有隆起性损害并结合病理可诊断。诊断要点:

     1.男女发病数相似,多见于老年人。

     2.好发于面部,且多在口以上,如鼻侧、颊部和前额部等。

     3.损害初为发亮的蜡样结节,针头至黄豆大带白色或红色,常为单个,中心容易破溃。溃疡面扁平边缘卷起如珍珠母样,伴以毛细血管扩张,中心有棕色结痂。将痂除去后,有易出血的坚硬基底。

     4.组织病理:癌细胞由类似表皮基底细胞的细胞组成,边缘部分呈栅状排列。

     5.需与脂溢性角化病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相鉴别。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本病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很少见有必要进行全身化疗的病人。

     1.手术切除 因为本病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缓慢,治愈率很高, 几乎所有病例均可治愈。临床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合于各种类型的基底细胞癌,特别是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只能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的方法。

     2.冷冻治疗 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切除的老年人,特别是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但复发率相对较高。

     3.CO2激光(或电干燥)治疗 使用情况与冷冻治疗类似。但可能会留有瘢痕。

     4.X线放射治疗 本病对X线放射治疗敏感,所以老年人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但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和复发型基底细胞癌不适合放射治疗。

     5.光动力学治疗 适合于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将ALA等光敏剂外敷于患处,而后照射630nm的激光。利用此过程中产生的原子氧治疗肿瘤。但需要治疗的次数多,费用较高。

     6.局部药物治疗 外用5-FU软膏,可治疗浅表型和小实体型的基底细胞癌。并有预防复发的作用。近来发现使用米奎莫特软膏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值得近一步探讨。

     7.口服维A酸制剂 适用于泛发性基底细胞癌。可控制皮疹发展,但治愈率不高。可于其他局部治疗联合使用。

     【预防和预后】

     因为基底细胞癌极少发生转移,所以一般不危及生命。预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在或尽量少在烈日下活动,必须在烈日下工作者应搞好皮肤保护。从事接触X线或热辐射工作的人,应搞好劳动保护。

     2.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石油、沥青、焦油及砷等化学物质。

     3.积极治疗皮肤慢性病症,如溃疡、炎症、烧伤疤痕、日光性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症、皮肤白斑等。

     4.经常食用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品。

    

     作者简介

     小六,英语硕士,天秤座,陕西西安人,喜欢简单的生活,爱自然,爱音乐

    

     创新医学网

     为了促进临床医生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创新医学网特创建各学科学术交流群,

     不定期进行学术讲座直播,目前已对外开放:全科群、儿科群、内科群、外科群、妇产科群、麻醉科群以及护理群。期待入群的医生朋友请加微信号:3083784441,进行入群申请。

     创新医学网

     生命科学前沿报道、临床医疗技术探讨、医疗时政解读、医学资源共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