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酷暑难耐,谨防热中风
2016/7/8 创新医学网

     盛夏时节,气候炎热,气温高,人们往往挥汗如雨,难以耐受。《黄帝内经》称夏季为“夏三月”,是指从立夏至立秋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暑热过盛,容易出现因暑热引起的疾病。主要疾病有: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道传染病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其中的热中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天为何易中风?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病,其死亡率占老年人死亡原因的首位。统计资料显示,一年四季有两个中风高峰期,一是气温在摄氏0度以下的严冬,二是气温在30度以上的盛夏。夏天,天气炎热,气温越高患中风的危险性就越大。当气温升到32度以上时,特别是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时,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人体每天要排出1000毫升或更多的汗水。出汗多而大量丧失水份,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脱水”就可使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血循减缓,微小血栓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堵塞脑血管就会引起“缺血性中风”的发生。

    

     夏季诱发中风的常见六个因素

     1. 气温过高。夏季容易中暑,特别是在高温天气里。从生理上来说,老年人多有脱水的情况。而且老年人的口渴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退化,所以出汗过多时,会因为缺乏口渴感而不能及时补水。由此不但会发生中暑,而且体内失水过多,血容量骤减,血粘稠度增加,容易诱发脑血栓形成,从而发生缺血性脑中风。

     2. 爱吹冷气。夏季吹冷气过多会导致血管收缩、硬化,容易形成血栓。因此,空调的温度宜保持在26℃或以上。不能长时间吹冷气,尤其不能用电风扇直吹头部,否则会导致头部受凉,使大脑血管发生收缩,从而引起大脑血流量减少而致供血不足,这也是脑中风的常见原因之一。

     3. 久坐或静卧时间过长。夏天时,老年人多喜欢乘凉或者打牌、玩麻将和下棋,如果坐的时间过长,血液流速会减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性脑中风。而且夏季老年人多有午睡习惯,若午饭后马上入睡,全身血液流向消化道,加之静卧不动,也会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脑中风。

     4. 贪杯或喝冷饮。夏季,老年人胃肠功能明显减弱,一旦饮食不洁、贪杯或喝冰饮,很容易出现腹泻。此时若不能及时补水或进行补液治疗,就会出现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从而导致血液粘稠、血液循环流速减缓,由此引起缺血性脑中风。

     5. 冲热水浴。夏季老年人洗浴时,若水温过高,势必会引起肌肤血管扩张,大脑血流量骤减,也会发生脑中风。

     6. 身患低血压症。患血压偏低症的老年人,夏季由于出汗多、补水不足、日晒时间过长等原因,会使血压出现进一步降低的情况;高血压患者若降压过快,尤其是在睡前使用降压药,会由于血压降低、血流缓慢而形成脑血栓,出现缺血性脑中风。

    

     疾病预防

     适当地调整空调的温度,使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摄氏度,多喝白开水或淡茶水都可以预防热中风。 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行时最好带水,午睡、晚睡前冲个温水澡。待在空调房内时,温度最好调节至26摄氏度左右。此外,如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脉搏跳动加快等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补充清凉含盐的饮品,并到医院救治。

     最后向中老年人介绍6招夏季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防范方法:

     1. 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阳光暴晒,不要在烈日下行走,最好不要在盛夏外出旅游。锻炼时间宜选择在黄昏后凉爽的时候,活动量要适当;

     2. 要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外出旅游时要轻松游玩,不要赶得太紧,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发作;

     3. 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不要洗桑拿,因桑拿间湿度大、含氧量低,极易因缺氧而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4. 要坚持用药,应根据气候变化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做适当调整,或加大某种药物的剂量,或增加某种药物;

     5.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些新鲜蔬菜和瓜果,要多喝凉开水,及时补充水分,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凉开水,养成不口渴也要喝水的习惯。如有条件可多喝如绿豆汤、莲子汤、百合汤、菊花茶、荷叶茶等饮料,既可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尽量少吃油腻或高脂肪食物。

     6. 要保持健康、乐观、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因过度愤怒、过度紧张或生气而突发心梗、脑出血的并不鲜见。

    

     作者简介

     小六,英语硕士,天秤座,陕西西安人,喜欢简单的生活,爱自然,爱音乐

    

     创新医学网

     为了促进临床医生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创新医学网特创建各学科学术交流群,

     不定期进行学术讲座直播,目前已对外开放:全科群、儿科群、内科群、外科群、妇产科群、麻醉科群以及护理群。期待入群的医生朋友请加微信号:3083784441,进行入群申请。

     创新医学网

     生命科学前沿报道、临床医疗技术探讨、医疗时政解读、医学资源共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